这是位于河北丰宁的一家养牛场,花园式的牧场、清新的空气让游客流连忘返。但是,这家养牛场在一年前并不是这样,光是因牛粪处置问题就多次被当地环保部门约谈,面临关停风险。

就在养牛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家生物质能企业主动找上了门。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一头牛一天要产生60公斤的排泄物,在这里有一千多头牛,如果不及时处置每天产生的牛粪可以说是堆积如山。就在养牛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家生物质能企业主动找上了门,每天准时派罐车来免费拉走牛粪,而且越多越好。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倍斯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田思禹:不收任何费用,确实干净了不少,周边的环境真的改善了很多,然后大家也愿意来,也愿意跟牛亲近,我们准备升级改造为花园式牧场。

近零碳沼气发电厂 用牛粪来发电

那么多的牛粪去哪了呢?记者跟着罐车来到了几公里外的一家近零碳沼气发电厂。

在这里,牛粪首先被装进了一个大池子里进行预处理,然后被送入大型储罐,进行厌氧发酵生成沼气,最后再用沼气进行发电。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生物质能分公司总经理 张中亮:我们的项目产生的沼渣结合生物调控技术,年产有机肥1.4万吨。传统的沼液是很难被处理的,在项目中采用了国内首创的干湿耦合厌氧制气工艺,通过这种工艺实现了沼液的近零排放。

总台央视记者 王颢一:我手上拿的这些有机肥,就是当地的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和秸秆在生成沼气之后形成的沼渣,这些沼渣就制成了这些有机肥。

目前,这个项目年处理养殖废弃物4.75万吨,农作物秸秆2920吨,可实现年产沼气438万立方米,年发电量900万度,年产有机肥1.4万吨,年碳减排量4万吨左右。也就是说在这里每天运进来的是臭气熏天的牛粪和秸秆,运出去的却是清洁的电力和绿色有机肥料,在这里农畜废弃物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净。通过技术创新,生物质能正在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加速实现"双碳"目标。

生物质能应用让"地沟油"变身生物柴油

除此以外,生物质能还可以制成生生物燃料代替化石能源。我们再跟随记者去一个垃圾处置工厂看一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工厂也是国内垃圾综合利用率最高的。

记者来到了国内垃圾综合利用率最高的垃圾处置工厂。从城市社区、餐饮企业搜集来的餐厨垃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沟油",在这里通过提炼技术就可以生产出用于生物燃料制备的原材料了。

中节能(肥西)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封全武:这个项目可以日处理餐饮垃圾400吨、厨余垃圾400吨,这些垃圾每年可提取粗油脂约3200吨,可制成生物柴油2500吨。

中国循环经济会会长 朱黎阳:与普通石化燃料相比,这些生物质燃料在燃料性能、润滑性能、可再生性上更具优势,还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物柴油相对于普通柴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生物航油与传统石油基航油相比,最多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以上。

生物质能是未来能源发展重要方向之一

数据显示,我国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超过35亿吨,开发潜力约4.6亿吨标煤,生物质能巨大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使其成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到2030年,生物质能的利用将为全社会减排温室气体超过9亿吨;到206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超过20亿吨。生物质能将在电力、供热、交通领域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将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告别简单燃烧 生物质能利用呈多元化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新增装机和发电量同比增长7%和6%。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能力在进一步提高。

在增长的背后,记者发现作为生物质能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垃圾焚烧发电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直是生物质能发电的主要方式之一,即有效缓解了"垃圾围城"的困扰,又能"变废为宝"增添价值。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垃圾焚烧电厂的数量接近1000家,日处置能力达103.5万吨。13年间,中国的垃圾焚烧电厂数量增长了近9倍,处理能力更是增长了16倍。然而"爆发式"增长埋下的隐患近两年逐渐暴露出来。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 朱黎阳:我们看到,在处理能力不断增大的同时,还有一些地方垃圾焚烧炉存在"吃不饱"的现象。

专家表示,在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下,国家提出推动生活垃圾焚烧设施掺烧市政污泥、沼渣、浓缩液等废弃物,实现焚烧处理能力共用共享。此外,通过复挖填埋场陈腐垃圾进行掺烧,既能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又能很好地解决焚烧电厂垃圾处理量不足的问题。还探索出了协同处置餐厨垃圾、工业固废的新型处理模式。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会长 郑朝晖:生物质能利用呈现多元化特点,除发电外,先进生物燃料将成为生物质能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全球脱碳背景下,随着各领域脱碳进程的推进,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可再生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等高附加值先进生物燃料有望在这些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