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磁暴又又又来了!受太阳强耀斑影响,2到3天后或发生地磁暴

一觉醒来, #2到3天后或发生地磁暴#又上热搜了,据封面新闻报道,受太阳强耀斑影响,2到3天后或发生地磁暴。

北京时间2024年5月8日中午12:24,太阳爆发了一个X1.0级X射线耀斑,于13:36结束。

值得关注的是,与之前的5次X级别耀斑事件不同,此次耀斑来源于另外一个位于日面中心附近的活动区13664,并伴随有全晕日冕物质抛射。深圳市天文台高级工程师郑建川介绍,"日冕物质抛射将产生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将以几百到上千公里每秒的速度向地球抛来,预计在2-3天后到达地球并引发地磁暴。"

连日来,有关地磁暴的消息不断引发关注。什么是地磁暴?为何近年来地磁暴频频发生?它对你我的生活又会有何影响?

空间天气和地球天气一样,也在平静和活跃间轮转,进入太阳活动高年,太阳比较活跃,这是地磁暴近年来频发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我国空天一体化监测站网不断完善,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对空间天气事件的预测预报更加精准、精细,监测产品对极光观测等助力明显,也让公众对空间天气事件的认识和关注度与日俱增。

地磁暴的发生对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对航空器和卫星轨道运行会有一定影响,但都可测可控。受地磁暴对磁场的影响,卫星空间站可能会因大气拖曳造成轨道高度有所下降,需加强对轨道的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轨道调控;卫星导航设备定位误差可能有所增大,但对公众日常使用导航等功能影响不大。

对于航空飞行,日常一次国内航班飞行的辐射剂量大约是2至6微西弗,跨越极区的国际航班辐射剂量稍高一些,大约为50微西弗,这个剂量是国家安全标准的几十到几百分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是太阳活动的高峰年,这意味着今年我们还可能会与多场地磁暴、太阳耀斑等太阳事件不期而遇。对此,公众可保持平常心,科学看待空间天气事件的影响。

针对网上流传"地磁暴引起嗜睡"等梗,其实大众并不用过分担忧,地磁暴期间,跨极区飞行的航空辐射相比于磁静日会增大数倍,但这种辐射剂量依旧在国家安全标准范围内,对人体影响微乎其微。辐射危害无色无味、无声无息,容易引起大众的担忧,针对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放射诊疗辐射监管,争上游科技自主研发了放射卫生在线监测系统。系统通过辐射探测器和智能摄像头对放射室门口、候诊区、控制室等重点区域辐射强度以及防护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监控。辐射剂量一旦超出规定限值立即会发出预警,督促医疗机构和工作人员自觉落实防护措施,保护好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健康权益。

二、一年约20家医疗机构因"放射检查未防护"被处罚

最近几天一则"医院放射科未给受检者穿防护服被罚"的案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自己过往数次的X光或CT检查经历中也从未穿过防护服。

实际上,因放射检查未提醒受检者穿防护服被处罚的案例并不少见。红星新闻检索发现,云南腾冲市卫健局官网2023年7月21日发布通报指出,腾冲市查处1起医院开展放射诊疗,未为患者及陪检者佩戴必要防护用品的案件,涉事医疗机构被罚4000元。

安徽马鞍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20年7月10日,对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南山分院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认定:该医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黄某未佩戴个人剂量计、DR机房内未见受检者防护用品的违法行为。最终对该医院作出警告、并罚款人民币2500元的行政处罚。

安徽无为市卫健委发布《2021年1-2月行政处罚信息》中通报的11家医疗机构,其中5家医院都因"放射科未按照规定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受到处罚;另有1家医院则因"未按规定进行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健康体检"被处罚。

医生为陪同拍摄X光片病患家属穿上防护服(资料图)

据红星新闻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5月至今,一年内已有约21家医院及民间医疗机构,因对放射检查时,未对受检者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被当地卫健局行政处罚。

为了将辐射危害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临床医生和放射工作人员在临床放射诊疗工作中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为帮助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放射诊疗机构的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争上游科技创新研发的"远程监控+AI监管"新的监管模式,取代了以往复杂、危险、重复枯燥的违法行为监管工作,保障安全的同时更加智能便捷。这个功能应用在多个放射诊疗机构的在线监管中,监管部门通过接入被监管单位的监控视频,使用争上游放射卫生在线监测系统自主进行实时播放和视频回放,远程监管现场人员是否正确穿戴防护服,智能判断有无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