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特朗普宣布"重新武装乌克兰"计划,主要内容为美国将敞开了向乌克兰提供先进武器,但所有武器将会由北约国家买单,美国不会为此花费资金。

不到一个星期,法国、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波兰五国均公开拒绝,拒不加入这一计划。。这场集体叛逃,暴露了北约深层的利益裂痕。

法国是带头"跳反"的那一个,法国高级官员直言,"巴黎不会出资购买美国武器",马克龙坚持欧洲必须通过本地采购建立自主国防工业;

意大利国防部声明只提供"本土或欧洲生产武器",未来十年对美采购仅限F-35战机等必要武器。意大利媒体披露,该国军费预算仅能维持F-35隐身战斗机的采购,无力承担额外援乌开支;

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划出红线,称"匈牙利的资金、武器和士兵绝不流向乌克兰";

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提出致命方案:"用冻结的300亿俄资产购买武器,而非北约资金";

捷克总理菲亚拉也对媒体明确表示,捷克现阶段不会参与这一计划,而是专注于以其他方式向乌克兰提供支持,暗示本国军工产能已达极限。

拒绝浪潮背后是经济现实的重压。要知道,法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捷克,在北约集团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法国、意大利、波兰三国。这三个国家的军力最强,装备最先进。离开了法国、意大利、波兰的支持,北约集团的裂痕就已经无法再掩盖。

当德国牵头八国采购美国"爱国者"导弹时,马克龙当场退群:"欧洲人凑钱给美国军火商?他不参与!"其底气来自法意联合研制的防空系统,以及法国完善的军工体系。

至于能源进口,法国一直在采购俄罗斯的天然气,甚至还转售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家。这其中的一大缘由在于,在俄乌冲突爆发的第一年冬天,美国天然气商以超过市场价格三到四倍的价格,向欧洲出售天然气,法国还不得不买,这令马克龙耿耿于怀。

特朗普本想利用普京来收割欧洲,并威胁让俄罗斯出兵进攻欧洲,以此来逼迫北约国家提升军费在GDP中的比重。但特朗普没想到,在利用普京的过程中,他居然棋差一着。

当北约内讧之际,莫斯科亮出终极底牌。7月17日,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向塔斯社发出震撼警告:"西方已对俄发动全面战争,必要时俄罗斯将先发制人打击!"

这份声明直指特朗普的"50天通牒",若俄乌未在期限内停火,美国将对俄实施100%关税及次级制裁。梅德韦杰夫斥之为"西方病态优越感的体现"。北约五国的"跳反",表面是军费分摊之争,实则是美国单极秩序崩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