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漯河,女子坐公交时认识了一个男子,男子说可以带她一年挣300多万,以她的名义开了公司,贷款四五十万,还让女子把房子给抵押了,租了20辆车。可公司资金链断了后,男子还不上钱,女子经常收到催收短信,家人这才发现不对劲,女子家人气愤难平:她有精神疾病,根本没判断能力,就好上人家的当,这钱不该她来还!
河南漯河,一笔高达170万的巨额债务,像个晴天霹雳,砸在了郭女士一家的头上。但撕开这起纠纷口子的,不是什么商业风险,而是一份今年7月18日开具的精神障碍诊断证明。
这事一下子就变味儿了。一个被证明判断力有问题的普通人,怎么就成了生意场上的法人,还背上了能压垮一个家的债?
这摊浑水,得从2024年一个公交站台说起。一个叫张某的男人,跟郭女士搭上了话,给她画了个一年能挣三百万的大饼。
可这"大饼"的代价,是让郭女士出面注册了一家公司。说白了,她就是个挂名的法人,一个被架空了的工具人。
公司的里里外外,租下20辆车也好,其他所有业务也罢,全是张某一个人说了算。那些所谓的公司资产,郭女士连影子都没见过。
记者问张某为啥不用自己的名字开公司,他当场就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不就等于承认了吗?郭女士的身份,就是他用来贷款、抵押房产的"合法"外壳。
这种法人和实控人完全分离的玩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出事。
纸终究包不住火。当催收短信开始轰炸郭女士的手机时,这个被精心包装的"生意"才露了馅。
在家人和记者的对峙下,两套完全不同的话术上演了。郭女士的弟媳毕女士,甩出的全是实锤。她拿着诊断证明,还把郭女士过去花一两万算卦、花七八千治脚气这种不着调的事儿都说了出来,就是想证明她姐姐一直就没那个判断力,是被人给坑了。
张某那边呢,拼命想把事情往"正常生意"上拉。他一口咬定,当初认识郭女士的时候,她"看起来很正常",甚至把她的精神问题说成是"最近压力大"导致的。
他反复强调钱是"公司用的",还拿"银行又没直接找她"来搪塞,企图把郭女士和这笔债务撇清关系。可手机里那一条条催收短信,把他的谎言戳得稀烂,冰冷的债务压力就摆在眼前,谁也躲不掉。
这事儿最后怎么收场,关键得看法律怎么说,看法律能不能看穿这层商业的外衣。
按《民法典》的说法,如果郭女士被认定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那她签的那些注册公司、贷款、抵押房产的文件,只要家里人不同意,很可能通通都不算数。
更何况,张某利用郭女士的认知缺陷,让她稀里糊涂背上巨债,这已经有欺诈的嫌疑了,家人完全有权要求撤销这一切。
可能是扛不住压力,张某最后松了口,说可以签个协议,所有债务他一个人来扛。这话听着像是在补救,但也可能是在想办法把事情控制在民事纠纷里,别闹到刑事层面上去。
可万一呢?万一调查发现他从头到尾就是奔着非法占有去的,那这事儿的性质就彻底变了,直接从民事欺诈升级成了刑事诈骗。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把商业风险转嫁给弱势群体的骗局。法律的介入,不仅仅是要弄清楚这170万到底该谁还,更是要守住一条底线:任何人的权利,都不会因为心智的缺憾而被肆意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