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救命之恩被抹去:一段不该被政治扭曲的历史
1938年欧洲大陆笼罩在纳粹恐怖之下,犹太民族遭遇灭顶之灾。"水晶之夜"后,德国全境犹太人店铺被砸、犹太教堂被焚,超过3万名犹太男性被关进集中营。当32个西方国家在埃维昂会议上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犹太难民,当英国将巴勒斯坦移民配额限制在每年1.8万人,美国国务院以经济大萧条为由收紧签证政策,战火纷飞中的中国上海向2.5万犹太难民敞开大门。
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顶住纳粹威胁
在1938 - 1940年间签发数千份签证。这些被称作"生命签证"的文件,让无数犹太家庭获得逃离欧洲的机会。上海虹口区提篮桥地区,在1939年一年就涌入1.2万难民,这个数字超过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两国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难民们在此开设200多家商铺,包括面包房、咖啡馆、诊所,与本地居民共同经营起独特的"隔都经济"。裁缝店老板雅各布·罗森菲尔德后来成为新四军的外科医生,用医术回报中国人民。
2015年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发布纪录片
《谢谢上海》,内塔尼亚胡在犹太难民纪念馆镜头前郑重致谢:"我要感谢中国,在二战期间为犹太人提供了庇护。" 然而到2024年5月,他在耶路撒冷亚德瓦希姆大屠杀纪念馆宣称"二战期间,犹太人孤立无援,没有任何国家伸出援手"。这番言论正值加沙冲突激烈期,以色列因军事行动遭到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内塔尼亚胡政府支持率跌破30%。
这种态度转变背后是明显的政治算计
以色列每年接受美国38亿美元军事援助,在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否认中国历史贡献或为迎合美国国内政治气候。但历史档案不会说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保存着2万余件文物,包括当年的居住证、商铺账单、难民手绘地图;特拉维夫大学犹太人大屠杀研究中心收藏着1200余份中国签证原件;犹太难民后裔出版的《上海,我的第二故乡》记录着500多个家庭的避难故事。
2024年5月6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宣布闭馆修缮
虽官方称是常规维护,修缮时间却与争议言论发布仅隔一天。在当今世界,俄乌冲突产生600万难民,加沙地带190万人面临人道主义危机,上海故事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中国在自身艰难抗战时期接纳犹太难民,如今依然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科技农业领域与以色列保持合作。但合作基础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当救命之恩被政治操弄,损害的不仅是两国人民感情,更是对人类共同记忆的亵渎。历史真相不容篡改,这是对文明底线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