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八不归",这句话在过年期间总能听到家里的老人念叨。说什么"七不出门";又说"八不归",搞得人一头雾水。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朋友圈里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转发"初七出门破财,初八回家不吉利"的说法。

这些说法到底靠不靠谱?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这句话压根不是指日子,而是老祖宗留下的持家之道。

"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前要办好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都不能少。

古时候男人出门打拼,得先把家里的生活必需品置办齐全,不能让妻儿老小饿肚子。这七样东西,是老百姓过日子的根本。

"八不归"讲的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在外闯荡,要是违背了这八条做人的基本原则,那就没脸回家见父老乡亲。这八个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处世之道。

古人出趟远门不容易,一走可能就是大半年。临行前把家里安顿好,是负责任的表现。

现在交通方便了,出门打工随时都能回家,但这些持家智慧依然不过时。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出门前总得把冰箱塞满,给家里交好水电费,安顿好宠物,这不就是新时代的"七不出"吗?

至于"八不归",放在今天就是提醒我们:在外打拼要守住底线,违法乱纪的事不能干,昧良心的事不能做。

所以啊,初七该出门就出门,该上班就上班。

关键是要记住这句话背后的道理:出门在外,既要顾家,也要守得住做人的本分。这才是"七不出,八不归"想告诉我们的真谛。

这些老话能流传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它们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而是老祖宗用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

现在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后听到"七不出,八不归",就不会再纠结初七能不能出门。

而是会想起:出门在外,要记得照顾好家,也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