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波兰军方宣布,其与盟军防空系统击落了十多个侵犯领空的"物体",这些物体源于俄罗斯的无人机。
有西方媒体形容,这也是俄乌冲突以来,北约成员国首次在其领空上,跟俄罗斯资产进行交战。
虽然这种形容,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起事件确实给东欧局势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与紧张。
因此,问题也就来了,如果波兰击落的物体真是俄罗斯的无人机,那么这究竟是一次意外,还是俄罗斯方面精心策划的试探呢?
如果从纯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其实无人机误入领空的可能性还是非常高的。
比如在乌克兰战场上,俄军确实大量使用一种名为"天竺葵-2"型无人机(或称"伊朗小摩托"),这种无人机以其低成本和饱和式攻击战术著称。
但其导航系统却不是无懈可击。
比如在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州周边空域,激烈的电子战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乌军的防空火力试图拦截,俄军无人机则试图规避并干扰乌军系统。
在这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一架或数架无人机因为一些原因失控并飘入波兰领空,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
比如俄罗斯无人机被击伤后失控,没有立即解体,那么其残存的动力,就有可能使其沿惯性滑翔至波兰境内。
而且在强电子干扰下,无人机GPS信号中断,惯性导航系统出现累积误差,一样有可能导致其偏离预定航线。
所以,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这起事件虽然惊险,但性质更接近于"意外"。
如果排除纯粹的技术故障,俄罗斯此举是一次精心计算的战略试探,那么就更加有意思了!
要知道,最近这段时间,欧洲还嚷嚷着向乌克兰派兵。
结果突然来了这么一出。
当然,如果真是俄罗斯的试探,此举也不是为了跟北约开战,而是一种警告以及试探。
从警告的角度来说,这是为了告诉欧洲国家,战争的风险时刻弥漫在他们的头上,不要试图越过俄罗斯的红线。
从试探的角度来说,这可能是为试探北约的反应机制和决心底线。
这一方面可能是测试北约的战术反应能力;
另一方面,可能是测试北约的政治团结度,反应是否一致?是呼吁强硬反击,还是寻求息事宁人?
甚至是试探美国的决心。
而且此次事件的微妙之处在于,它完美地落在了"灰色地带":
俄罗斯完全可以声称这是技术故障,并非有意攻击波兰。北约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其"蓄意"。
是"武装攻击"吗? 无人机闯入领空,但并未向波兰目标开火或投弹。
其"威胁"是潜在的、推断的。
因此,北约并未立即宣布启动第四条(紧急磋商),更别提第五条。
这种"支持但未磋商"的姿态,本身就体现了联盟在应对此类模糊挑衅时的艰难权衡:既必须展现团结,又要避免被拖入一场非意愿的升级。
如果此次动作,是俄罗斯的试探,那么或许就是为了看清这条红线究竟画在哪里。
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也是借题发挥,泽连斯基迅速将事件定义为"危险先例",呼吁西方加大制裁和援助。
而俄罗斯官方异常地保持沉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沉默为其保留了所有选项的回旋余地,也加剧了西方的猜疑。
此次事件不可避免地让人回想起2022年11月,两枚导弹落入波兰普热沃多夫村庄的惊魂时刻。
那一次,初步的误判几乎将北约拖入战争,最终调查确认为乌克兰防空导弹所致。
那次事件暴露了误判的极高风险。
而此次无人机事件,在一个关键层面上甚至更加危险,因为俄罗斯与北约之间有效的、高层级的军事沟通热线几乎不存在。
这也意味着,他们缺乏防止战术级事件升级为战略级冲突的"安全阀"。
当一架无人机被击落时,双方指挥官只能在迷雾中依据零散信息和预先方案做出决策,每一秒都伴随着误判的可能。
总之,此次事件它标志着俄乌冲突的外溢不再是一种"风险",而是一种"现实"。
无论原因是技术故障还是战略试探,欧洲的安全环境已被彻底改变。
北约与俄罗斯之间那层本就薄弱的战略缓冲,好像已被无人机穿透。
如果乌克兰冲突继续下去,欧洲国家继续不依不饶,类似的灰色地带动作恐将更加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