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尼黑,我们站在一条巨大的裂痕上|记者手记

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于2025年2月14日至16日举行。本届慕安会期间,各方围绕欧洲安全、俄乌冲突、中东和平等全球安全议题进行了讨论,但与会各方仍在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安全议题仍将持续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本届慕安会上,"美欧裂痕""欧洲焦虑"与"中国声音"并行不悖,也令本次会议变得戏剧性十足。这也是深圳卫视直新闻首次从国内派出记者远赴德国慕尼黑现场报道慕安会,而"分裂"是他们在现场感受极为深刻的一点。

以下是直新闻特派记者俞哲旻、陈淼松、乔舟的一线手记。

深圳卫视直新闻特派记者一行在闭幕后的媒体中心内合影留念。

大雪席卷慕尼黑:跨大西洋同盟出现裂痕

在忐忑不安与兴奋激动的复杂情绪交织中,作为深圳卫视直新闻特派记者,我们一行三人在元宵节当天凌晨出发,入夜时分抵达慕尼黑,尽管航程算上中转时间接近18小时,但在时差的作用下仍追回了些许时间,实现"朝发夕至"。

慕尼黑是一座古典与现代共存、理性与激情交织的城市,是举世闻名的宝马汽车公司的故乡,也是德甲"南部之星"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所在地,同时这里还每年举办全球最大的啤酒节--慕尼黑啤酒节。对我们来说,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在现场报道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简称"慕安会"),这是我们团队首次赶赴慕安会现场,也令这次行程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尽管做了许多准备,但我们一直不确定能否成行,并在出发前一天的傍晚才取到领馆下发的签证,之后就是行前动员、收拾行李、赶赴机场,一切都在半天内完成,一切都是如此匆忙。

大雪后的慕尼黑清晨

慕尼黑是忧郁的,2月份的慕尼黑尤甚。虽然春季就在眼前,但冬令时仍然支配着这片土地。寒意笼罩在大地上,白昼只持续10小时左右,而当天空变得阴沉起来时,随着气温的变化,冬雨、冰雹与雪花往往会交替落下,这也令晴天在慕尼黑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融雪时的天空晶莹透亮,阳光总能驱使人们外出,也令这座城市短暂摆脱这份忧郁。

慕尼黑也是寒冷的,这种气候对于来自深圳的我们并不友好。2月份的慕尼黑稍暖一些,平均气温回归零摄氏度左右,长期生活在南海之滨的我们,对这份寒冷掉以轻心了。"冷,实在太冷了!"这是我们抵达慕尼黑的第一感受,而在次日雨夹雪的冲击之下,我们只得临时购入一些保暖用品御寒。当时每个人都想着,如果有下一次,"一定要带几大包暖宝宝过来"。

慕安会开幕首日上午,直新闻特派记者一行接受进入会场周边的安全检查。

与近几届慕安会一样,本届慕安会仍然笼罩在俄乌冲突等全球地区冲突频发的阴霾之下,人们关心的问题有很多,其中以俄乌"和平计划"与"欧洲安全"为最突出议题,而与往届有所不同的是,对于欧洲人而言,会议传递出的寒意从未如此彻骨。

这份寒意比慕尼黑的大雪天更甚,但美国并未如欧洲人所期待那样"雪中送炭",反倒是"落井下石"。早在会议开始之前,美方关于俄乌"和平计划"的调门就起得很高,结果却是一地鸡毛。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计划中,欧洲和乌克兰被明显排除在谈判桌外,这令乌克兰以及整个欧洲都感到惊愕和疑惧。欧洲人的这种错愕感,还伴随着越发明显的"欧洲焦虑",我们在身处慕尼黑的几天时间里,便从欧洲人的话语中频繁感受到这种复杂的情绪。

"我们都希望在俄乌谈判的过程中,乌克兰必须'坐在谈判桌上',这是首要的事情,同时,欧洲也必须有代表参与其中,因为这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安全。"德国驻英大使米格尔向直新闻记者强调,"我们需要确保自身安全,确保我们在建设一个强大、独立且有自主权的欧洲,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德国驻英大使米格尔在慕安会主会场外接受直新闻采访。

加剧这份寒意的,还来自参会的美国代表团。慕安会正式开幕当天(13日)上午,慕尼黑的气温骤降,前一天的雨夹冰雹转变为大雪,而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安会上的一席话,更令欧洲人感到雪上加霜。

欧洲人原本期待万斯在演讲中谈及美国对俄乌冲突、中国、俄罗斯以及美欧安全分歧等关键议题的看法,但他选择全部避而不谈,转而发起了一场"对欧洲意识形态的攻击",称欧洲最大的威胁来自自身内部,指责欧洲背离了其基本价值观。这几乎等同于向世界宣告,美欧跨大西洋同盟在更深层的地方出现了一道"难以修补的裂痕"。

根据主办方规定,持黄色媒体通行证的我们,如有希望现场摄制的活动,可以提前半小时到达媒体集合区域进行报名,以"先到先得、限量入场"为原则,申请到资格的记者们会在安保人员护送下"团进团出",并且不允许在会场内自由走动,在会议期间就有记者因擅自违反规定受到主办方严厉警告。

由于规定严格,我们决定兵分两路,其中一组进入主会场摄制。我们观察到,在万斯的这场发言中,全程几乎无人回应,成为本届会议上唯一一场遭遇"冷场"的讲话,而在演讲结束后万斯则火速离场,像是不接受来自欧洲的任何"辩解"那样。法国媒体的描述更为生动,称万斯参加慕安会并非寻求对话,而是来给欧洲盟友上"民主课"的。

在现场听到万斯演讲的意大利《晚邮报》特派记者朱塞佩-萨尔奇纳也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万斯的强烈不满:"我很失望,也很震惊。因为我没想到演讲中会有这么暴力的内容,能对历史进行这样的误读和篡改!"

而最严重的一点在于,欧洲人普遍意识到,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利益问题,因为利益问题是可以谈判的,但更严重的意识形态上的背离,却恰恰是无法谈判的。也正因此,万斯被质疑干扰即将到来的德国大选,并被批判为德国极右翼甚至更广泛的欧洲极右翼上台铺路。在这一背景下,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在16日的闭幕式上明确表示"担心美欧之间的共同价值基础不再稳固",甚至一度哽咽落泪的名场面,更像是一种对过去几十年来这份共同价值观被"背叛"的痛心疾首之感,相信读者也会有新的体会。

中国声音:来自东方的"暖流"

从往年的慕安会议程来看,欧盟作为地主,美国作为亲密盟友,其代表通常在会议首日发表演讲,而"中国专场"往往安排在会议次日。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中国外长王毅的主旨演讲,被罕见地安排在首日,而且就排在欧盟、美国领导人的发言之后,重要性更为凸显。

在万众瞩目的首日议程开始之后,我们分为两组记者,一组在场外蹲守重磅嘉宾的到来,另一组则进入场内。在主会场出入口,我们注意到,美方的先头车队抵达后,主办方已经准备开始迎接,但万斯副总统却迟迟未有现身,只得作罢让其他车辆通行。随后美方车队第二次有一些动作,而万斯终于携其妻缓缓步入会场,算上最初打头阵的车队,前后竟然持续了二十分钟左右,也算是吊足了场外媒体的胃口,像是搞了一场"饥饿营销"。

美方先头车队抵达后,万斯迟迟未有现身。

从我们拍摄的现场视频中可以看到,万斯的脸上表现得是如此意气风发,但场外媒体并不买账,也有媒体显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在万斯入场后不久,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抵达现场,步履十分匆忙,似乎是要将因所谓"技术故障"而失去的时间拿回来,但他当天并没有发表演讲的计划。

毫无疑问,国际社会是对"美国副总统"在慕安会上的讲话抱有不少期待的,但如前所述,万斯用实际行动狠狠地打了欧洲盟友一耳光,言辞犀利刻薄,顾左右而言他,警告之意十足,也令欧洲社会对美国彻底失望。

值得一提的是,王毅外长在入场时候则是气定神闲,从容步入会场,微笑面对场外记者。而且我们还注意到,在王毅还没抵达的时候,安保人员在最后确认时就多次确认了Wang Yi(王毅)的名字,而非单纯用China(中国)指代,显示中国外长的辨识度,而在场媒体在私下里的讨论中也对此频繁提及,国际社会的期待可见一斑。

对万斯的失望,自然而然令欧洲人的目光转向了中国。沉浸在大雪中的慕尼黑,大西洋彼岸为这里带来了孤立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彻骨寒流,而来自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声音",则带来了建设多极世界、促进合作共赢的"暖流"。

在万斯讲话之后,紧接着就是王毅外长的主旨讲话与答问环节。很明显可以感受到,与万斯演讲时候相比,现场的气氛截然不同。针对王毅外长的讲话,尤其是"欧洲是伙伴而不是对手"的定调,在场观众反响热烈,掌声频频。

王毅外长在讲话后,还就热点议题回答场内观众提问,气氛十分活跃,甚至在讲到中美关系时引用了一句金庸小说的名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这不仅在场内引起一波小高潮,相关短视频在深圳卫视直新闻上发布后也广泛传播,引起网友热议。而在"中国专场"结束之后,现场嘉宾积极涌向王毅外长身边,热烈互动许久才离开,也显示在场观众的振奋以及对于"中国声音"的赞许。

现场先后聆听了两场主旨演讲的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透露,在万斯讲话后,有人在使劲鼓掌,但是应者寥寥,现场掌声非常少;而在王毅讲话后,现场气氛尤其热烈,他在现场遇到很多包括德国方面在内的参会代表,"普遍的反应就是说王毅外长的讲话非常好"。"王毅的讲话非常开放,而且我觉得是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经济仍然在向好发展,同时也给全球带来了很多新机遇。"王辉耀强调。

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学系教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李成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就表示:"令人惊讶的是,(万斯)强调了美国跟欧洲之间价值观念的冲突,这是很多西方学者和政界所难以接受的,所以我想假以时日,中国的很多观点,包括共同发展,包括强调慕安会真正的主题是多极化等,当然会得到南方国家以及很多其他国家的赞同。"

李成教授在慕安会主会场外接受直新闻采访。

多极化和合作,是中国外长及中国代表团对欧洲发出的最重要信息。慕安会是欧洲的主场。王毅在慕尼黑的安排满满当当,安排了14场正式的双边会见,其他还有主旨演讲、答问等活动。我们在多个场合听到过中方阐述一贯的对欧政策,但这一次,我们很明显能感觉到,欧洲人在认真倾听,并且"听得进去"。

总体而言,我们一行最大的感受是,欧洲是多元的,但也是高度复杂的。美国人在一百多年前说,欧洲老了,说他们是"老欧洲",欧洲人则说美国人是"暴发户",所谓的"new money"。但站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节点来看,美国和欧洲,或许都老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国际秩序要让大国背负大国应有的责任,就急需注入新鲜血液,而正在崛起的中国,被欧洲人认为是多极世界建设性的力量,是当前国际秩序的"破局者"。

多次参加慕安会的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执行主任、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前秘书长托马斯·格雷明格就告诉我们:"我认为要拥抱多极化,我们就需要重拾可预测性,重视国际法,恢复跨越当前分歧的国际合作。我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我认为,从中期来看,中国可以成为欧洲安全的重要保障者。"

显著增加的中国身影

除了主会场的重磅活动之外,不少专业智库、国际组织、媒体机构等都联动慕安会主办方在会议期间举办系列边会,包括"美国之家"、美国Politico政治新闻网、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等。

期间,有一场"中国唯一"的边会,尤其受到中国媒体关注。15日下午,全球化智库(CCG)和慕安会联合主办"2025中国与全球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这是本届慕安会上唯一由中国机构主办的边会,包括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迈克尔·弗勒曼、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阿兰查·拉亚等30余位来自各国政府、顶级智库、学术界和媒体领域的嘉宾参与。

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中)在研讨会上发言。(主办方供图)

显然,不少媒体都希望能够现场报道这场边会,毕竟"中国唯一"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更别说还有那么多知名学者在场。西方主场下,我们必须遵守他们的"游戏规则",慕安会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这一点。一般而言,进入边会的流程与进入主会场的流程相差无几,但也许是沟通上出现了问题,我们提前一小时到达现场,但与一些媒体同行一样等待良久后才被告知"并不在名单上",而这份名单内其实只有4位(上限一般为10)。尽管我们表达了相应诉求,但现场工作人员最终未同意,我们也只得遗憾作罢。

此次边会形式与往常的学术研讨会并无二致,核心依然在于"对话",但尤其特别的一点在于,这是在慕安会期间、在慕尼黑当地、联合主办方举行的一次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重磅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美关系、中欧合作、多极世界等议题各抒己见。作为"二轨外交"的重要一环,相信其也为凝聚国内外学界在重大问题上的共识作出了一定贡献。

对于媒体人,"抵达"新闻现场这座"灵山"尤为重要。据我们了解,在本届慕安会上,无论是中方学者还是中国媒体,既有多次参会的"老熟人",也有首次参与的"新面孔",而深圳卫视直新闻就属于后者。我们抵达慕尼黑,亲身感受到了欧洲的"寒意";我们抵达现场,直面多场重要发言与论坛现场,直观感受了欧洲的脉搏和跨大西洋同盟内部的龃龉;我们抵达现场,与多位中外官员、学者、媒体等交流,深刻感知了地区冲突和安全问题面临的困难挑战;我们抵达现场,更加深刻理解了动荡世界中沉稳"中国声音"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