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三十的时候,腊月二十九,被称为 "小除夕"。没有年三十,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作为农历全年的最后一个夜晚,"除" 有 "去;易;交替" 之意,象征着 "月穷岁尽",人们在此时除旧布新,迎接新岁的到来。
除夕,作为春节的前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起源可追溯至周、秦时期,那时皇宫里会举行 "大傩" 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 "逐除" ,这便是除夕的雏形。历经岁月变迁,除夕的意义逐渐演变为 "月穷岁尽",人们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从这首古诗中,便能感受到古人对除夕的重视与对新年的期盼。
而今年腊月二十九成为除夕,这与中国农历独特的历法体系紧密相关。农历依据 "朔望月周期" 推算,一个朔望月的平均值为 29 天 12 小时 44 分钟,故而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日,小月则只有二十九日。当腊月恰逢小月时,二十九这一天就成为了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
同时,除夕也饱含着对祖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人们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向祖先告慰。腊月二十九除夕,各地的民风民俗更是精彩纷呈。北方有 "二十九,蒸馒头" 的习俗,人们将面团精心塑造成寿桃、小动物等各种造型,寓意着来年的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
写春联、贴春联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古代以 "驱邪避灾" 为愿的 "桃符",到如今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祝愿的春联,那一幅幅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春联,不仅装点了家门,更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南方,有的地区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土家族在这一天还有 "调年会",他们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独特的传说和习俗,为除夕增添了别样的风情。腊月二十九过除夕,老话说"廿九三不做,蛇年诸事顺" 啥意思?
1. 忌讳吵架或打骂孩子。除夕是家庭团聚、和谐共处的时刻,吵架或打骂孩子会破坏这种和谐氛围。人们相信,除夕的和谐与否会影响到来年的家庭运势,因此应避免任何形式的冲突和争吵,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满。
2. 忌讳打碎器物。在除夕这天,如果打碎器物,如碗碟、杯子等,会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因为"碎"与"岁"谐音,人们担心这预示着来年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如破财、生病等。为了避免这种不吉利,如果不小心打碎了器物,应立即说些吉利的话来化解,如"岁岁(碎碎)平安"。
3. 忌讳说不吉利的话。除夕之夜,人们讲究说吉利话,避免说不吉利或带有负面暗示的话语。因为人们相信,言语的力量会影响现实,不吉利的话可能会招来厄运。因此,大家会尽量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来互相祝福,以期迎来一个充满希望和好运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