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多家媒体集体推送:翁帆女士正式受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西方建筑史,今年9月还将开设《近代建筑田野调查》选修课。消息一出,瞬间点燃评论区:3小时留言破百,点赞超300,有人祝福,有人质疑"靠名气上位",也有人感叹"跨学科女神"终于走到台前。

然而,记者11月5日登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官网,"师资队伍"一栏却找不到翁帆的名字。是聘任流程尚未走完?还是学院内部信息更新滞后?面对疑问,清华方面仅回应:"讲师属非编制教学科研岗,需院、校两级学术委员会评审,程序与普通候选人完全一致。"

翻开翁帆的履历,争议与实力并存:

1994年 汕头大学英语系本科

2002年 广外外国语言学硕士

2011年 入读清华建筑学院,2019年获博士学位

2019-2023年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建筑史》《建筑师》等CSSCI核心期刊发文7篇,3篇被A&HCI收录

翻译《塞利奥论建筑》《Quantum Narratives in Architecture》等多部西方建筑理论著作,被剑桥大学教授引用并收入新版专著

"她不是空有头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清华毕业生告诉记者,"博士期间她就经常泡在图书馆古籍室,自己掏钱去意大利拍建筑细部,大家私下都叫她'翁大神'。"

另一方面,翁帆的"特殊身份"确实无法回避--自2004年与杨振宁先生结婚以来,她一直被舆论放在放大镜下:从"忘年恋"到"遗产归属",再到如今的"讲师聘任",每一步都伴随"资源咖"质疑。

"如果没有'杨振宁遗孀'这个标签,她会受关注吗?""如果成果过硬,为什么不能聘?"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让事件热度持续升温。

更具戏剧性的是,翁帆目前还在清华高等研究院任职,主要工作竟是系统整理杨振宁2000-2022年手稿、邮件与批注,并负责《晨曦集》续编。这意味着,她一边要传承先生的学术遗产,一边试图走出自己的学术道路。

"名人遗孀"与"独立学者"两种身份撕扯之间,翁帆的"讲师风波"或许不仅关乎个人,更触动了大众对"高校聘任公平性""学术评价标准"的敏感神经。

截至发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官网仍未更新翁帆的任职信息。这场"罗生门"到底是空穴来风,还是流程滞后?我们只能等待时间给出答案。但毫无疑问,在"名人+名校+争议"公式的加持下,翁帆的名字还将在热搜上停留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