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至21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塔斯曼海进行了两次实弹演习。路透社报道称,这一行动不仅迫使49趟航班临时改道,还让澳大利亚政府和媒体"急得上下跳脚"。澳方指责中方未提前预警,但中方回应称演习完全符合国际法,且已反复发布安全通告。这场"海上博弈"背后,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中澳关系的微妙映射。

中国海军的"远洋秀"

此次参与演习的中国海军编队由055型驱逐舰"遵义舰"、054A型护卫舰"衡阳舰"和903型补给舰"微山湖舰"组成。编队从南海出发,穿越东南亚海域,一路南下至塔斯曼海,航程超过8000公里。演习区域距离悉尼仅150海里,创下了中国海军在澳大利亚东海岸活动的最远纪录。

演习期间,中国海军通过紧急无线电频道向民航航班发出警告,要求避开相关空域。然而,澳大利亚航空管理局声称,中方的通知"姗姗来迟",导致部分航班在收到警告时已接近演习区域,不得不紧急改道。澳方对此表示"不安",并指责中方缺乏透明度。

澳方的"双标"逻辑

澳大利亚政府和媒体对此次演习的反应可谓"双标"十足。一方面,澳总理阿尔巴尼斯承认中国海军的行动符合国际法,强调"不要暗示事实并非如此";另一方面,澳防长马尔斯却指责中方通知时间过短,称演习"让航空公司感到不安"。

这种"双标"逻辑在近年来屡见不鲜。澳大利亚军舰和军机频繁抵近中国南海岛礁和台海,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挑衅中国主权,却对中国海军在公海的合法演习指手画脚。正如中国网友所言:"既然澳大利亚敢做初一,就别怪中国做十五。"

中方的"礼尚往来"

中国海军的此次演习并非无的放矢。近年来,澳大利亚不仅追随美国在南海搞"自由航行",还积极参与"奥库斯"核潜艇计划,试图通过军事手段遏制中国。中国海军的行动正是对澳方挑衅的"回应"。

但澳政府斥资3680亿澳元的核潜艇计划,正遭遇技术黑洞。美国通用动力电船公司最新报告显示,首艘SSN-AUKUS潜艇交付可能推迟至2042年。在此背景下,中国军舰出现在塔斯曼海,恰似在澳大利亚战略焦虑的伤口上撒盐。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实弹演习区域距澳海军HMAS斯特灵基地(珀斯)仅1800海里,恰在解放军DF-26中程弹道导弹射程覆盖范围内。这种空间政治的精准拿捏,被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解读为"非对称威慑的艺术表达"。

此次演习不仅展示了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更向澳大利亚传递了明确信号:中国有能力在其"后院"展开行动,且不会对挑衅行为坐视不理。

澳政府的"急眼"与社会的"反思"

对于中国海军的演习,澳大利亚政府和媒体表现得异常焦虑。澳防长马尔斯称这是"史无前例"的事件,澳媒则渲染中国是在"释放威慑信号"。然而,这种炒作反而暴露了澳方的心虚。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社会对此次事件的反应开始出现分化。一些原本支持政府反华立场的民众,可能会意识到挑衅中国的代价。正如中国网友所说:"如果澳大利亚继续反华下去,不会有好下场。"一旦失去社会层面的支持,澳政府将难以继续集中力量干涉南海问题。

事件发酵72小时后,悉尼晨锋报评论区出现戏剧性转折:"为什么我们的潜艇要在南海巡逻?"的提问获得2.3万点赞。这种民意的微妙转向,验证了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的预言:"军事威慑的终极价值在于重塑对手社会的成本认知。"

澳前总理陆克文在《金融评论报》撰文指出:"堪培拉需要学会在'美国队长'与'中国龙'之间跳探戈。" 当中国军舰的炮声成为塔斯曼海的背景音,澳大利亚或许该重温1788年英国舰队登陆 Botany Bay 的历史隐喻--没有永恒的霸权,只有永恒的利益计算。

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中澳共赢

中国海军的塔斯曼海演习不仅是对澳大利亚挑衅的回应,更是对国际海洋秩序的一次重塑。中国追求的并非海上霸权,而是通过现代化舰艇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西方"强权即真理"的旧秩序画上休止符。

对于澳大利亚而言,与其继续充当美国的"马仔",不如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思考如何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与中国相处。毕竟,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中澳共赢。而那些企图通过挑衅来试探中国底线的国家,也该明白:中国的"礼尚往来",从来不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