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警方于2025年4月16日对首尔市龙山区的总统府及总统官邸展开扣押搜查,搜查行动遭到总统警卫部门强烈抵抗,双方对峙持续10小时,最终警方于当晚撤离现场,未能完成搜查目标 。
自2024年12月尹锡悦发动紧急戒严后,调查机关多次尝试搜查总统府均被警卫部门阻拦。
今年1月3日,警方试图抓捕尹锡悦时也因类似抵抗失败 。
那为何韩国警方拿尹锡悦毫无办法呢?
那是因为在尹锡悦任期内,总统豁免权成为阻碍调查的核心屏障。
即使法院签发逮捕令,警卫处仍可依据《总统警卫法》以"保护总统安全"为由拒绝执行 。
直到2025年4月4日尹锡悦被弹劾下台,法律行动才正式启动 。
但是警卫处直接听命于总统,其核心成员(如前任警卫处长朴钟俊)被指深度参与戒严事件,形成"私人禁卫军"式的忠诚 。
在搜查行动中,警卫处以"军事机密"或"职务保密"为由拒绝开放区域,甚至设置路障和车辆墙 。
警方与警卫处的多次对峙(如1月3日持续5.5小时、4月16日对峙10小时)暴露了执法机关缺乏强制突破能力。
警卫处通过拖延战术消耗逮捕令有效期,迫使调查机关撤离 。
尹锡悦的保守派支持者多次聚集在总统府外抗议,甚至高举美国国旗声援,形成舆论压力 。
这种民意分裂使调查机关面临"政治清算"的顾虑,尤其是弹劾案未尘埃落定前,执法人员担心后续报复 。
而且在韩国宪政史上从未出现对在任总统实施逮捕的案例,法律对总统特权与司法权的边界缺乏明确界定。
尽管宪法法院加速审理弹劾案,但弹劾生效前的"权力真空期"仍为尹锡悦提供了抵抗空间。
事件暴露韩国宪政体系对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可能推动设立独立于总统的司法执行机构,或强化国会、宪法法院对警卫部门的监督权。
此次搜查失败不仅是单一司法事件的挫败,更反映了韩国民主制度深层的结构性矛盾。
短期看,可能激化政治对立、延缓对尹锡悦势力的追责;长期看,或将倒逼宪政改革,重塑权力制衡机制。
事件后续进展将成为检验韩国司法独立性和民主韧性的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