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完大豆,中国又买12万吨小麦,特朗普反手设下"鸿门宴",想逼中国妥协?外交部第一时间表明立场

据中国网报道,11月7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近期中美贸易和外交动向,发言人毛宁对外表明了中国的明确立场。中国不仅在贸易战阴影下重启了对美国大豆的进口,近期又宣布购买了12万吨美国小麦,表面上看是恢复合作的信号,但特朗普却借机设下"鸿门宴",试图用"无核化"议题来逼迫中国作出妥协。美国政府以为这一招可以将中国置于道德和战略的两难境地,但这一招显然并不如它所期望的那样"奏效"。中国已经明确表示,特朗普的这番"表面善意"并不能改变两国经贸关系的基本走向。

无论是大豆还是小麦,美国农产品一直是中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5月中美两国元首通话后,已经逐步恢复了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近日,中国再次宣布购买12万吨美国小麦,外界普遍解读这是中国对两国达成共识后的一种实际行动。对于美国大豆种植户来说,这是好消息。特朗普政府一度通过关税打压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导致美国农民遭遇了巨大损失,而中国恢复大豆进口,尤其是恢复与美国农产品的贸易,可以说是给美国农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买完大豆后,中国再次做出这一采购决定,并不单纯是对美国的"贸易宽容"。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所言,中国这一举动是建立在中美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意味着两国关系进入了务实对话阶段。但是,这种合作的基础依然脆弱,尤其是在美国政策摇摆不定的背景下。

就在中国加强对美国农产品进口的同时,特朗普突然在公开场合提出与中俄联合制定"无核化"计划,意图通过这一"高尚"外交议题向中俄施压。看似特朗普试图通过倡导无核化来展现其全球和平的愿望,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却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美国通过设置"道德陷阱",逼迫中国在战略上作出不利选择的一种手段。

特朗普显然意识到,在乌克兰战争的背景下,俄罗斯的核威慑力是西方世界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之一。如果俄罗斯同意美国的"无核化"提案,那么无疑会失去当前与西方博弈的重要武器。而中国在核问题上的立场一贯鲜明,它不仅坚持核裁军的全球目标,也坚决捍卫自己的核防卫权益。如果中国答应特朗普的提议,西方媒体势必炒作中美联合施压俄罗斯,进一步加剧中俄关系的裂痕;如果中国拒绝,那特朗普便能借机对外指责中俄,捏造中俄军事联盟的谣言,塑造中国为"全球核威胁"的形象。

特朗普试图将中国置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从而为美国外交增加筹码,但这样的做法无疑低估了中国的应对能力。面对特朗普政府的这一"鸿门宴"式提议,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表明立场,直言"不接受诱导",并指出核军控谈判的核心问题并非中国是否参与,而是美国与俄罗斯作为核大国应承担的责任。毛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中国的核力量与美俄并不处于同一量级,现阶段要求中国加入核军控谈判不公平、不合理、不可行"。这一表态,无疑是对特朗普企图通过无核化问题来威胁中国的反击。

中国的核战略一直秉持着自卫性质的防御原则,并且在核军控谈判中始终主张核裁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中国坚信,核裁军的首要责任在于那些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核大国,理应先行削减其核武库,为实现全球无核化目标创造条件。

特朗普的无核化提议,表面上似乎是全球和平的追求,实则暗藏美国的战略棋局。他显然意识到,俄罗斯的核威慑是其对抗西方国家的重要筹码,若俄罗斯同意放弃核武器,西方的军事干预能力将得到大幅增强,全球军事格局将随之发生剧变。至于中国,特朗普显然希望通过"无核化"的话题牵制中国,使其在全球战略中陷入两难境地:答应便可能被指责为"联合西方打压俄罗斯";拒绝则可能面临西方舆论的压力,制造出"中俄军事同盟"的舆论风暴。

然而,这一策略显然是一个"伪命题"。美国若真的考虑到全球安全问题,其应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推动核裁军的全面落实,而非通过这种政治博弈手段逼迫他国做出让步。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局势极其复杂的背景下,特朗普此举非但不会帮助美国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反而可能激化与中俄两国的对立,进一步拉大世界大国之间的裂痕。

从大豆到小麦,再到核裁军问题,中美两国在互动中的深层次博弈清晰可见。中国在恢复对美农产品进口的同时,已明确表态:不会为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威胁外交买单。特朗普通过设置"鸿门宴"试图逼迫中国做出妥协,但中国的立场始终坚定,决不会轻易让步。

特朗普的"无核化"提案,显然是一次策略上的"过度设计"。中俄两国都具有强大的战略自主性,并不会因特朗普的挑衅而动摇其外交立场。中国外交部的坚决回应表明,在未来的中美博弈中,中国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美国若想重拾合作关系,必须表现出真正的诚意,而非继续试图通过政治施压来操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