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闻名全球,但如今却遭遇了一次显著的震荡。

昌硕科技这个在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的企业巨头,计划实施全面的业务转移。

这一决策直接牵涉到十万名一线员工的工作稳定性,也让不少人猜测这家公司将成为第二个富士康。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国家早有预警,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高端制造业已成为主流方向,所以从业者必须要关注这类结构性变动存在的风险。

那未来中国的制造业行业格局会如何演变呢?昌硕科技又是否真的会全线迁往国外呢?

上海昌硕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扎根上海浦东新区20年的电子代工巨头,隶属于台湾华硕集团旗下的和硕联合科技。

2004年成立以来,逐渐发展为苹果供应链的核心代工厂之一,高峰时期员工数量近10万人,年产值超过千亿元。

正是因为其在代工产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昌硕公司被称为"小富士康"。

昌硕将生产线整体迁离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甚至前两年就有人对此进行了讨论。

其背后的原因与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国经济实力提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上海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人力与土地成本不断攀升,也大大加重了企业运营成本。这才让昌硕科技放弃自己在上海20年的布局,决定将工厂撤离上海本土。

有消息称昌硕决定将部分产能迁至昆山,利用其毗邻上海的区域优势和耕地的成本谋取利润。

不过这一举措也让人怀疑,昌硕科技在走富士康的老路。

富士康和昌硕科技的核心业务都是为苹果代工生产手机、电脑等产品,因此苹果的订单决定着他们的生死。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愈演愈烈,苹果为降低供应链风险、锁住成本,开始向印度、越南等人力成本低的地区迁移。

富士康率先响应在印度投资建厂,昌硕为了保住订单也紧随其后将产能外迁。

不过这也透露出代工厂没有自主权的困境,只要客户"走"他们就得跟着"走"。

昆山的工厂也是因为目前美国还未放弃中国市场,昌硕自然也不会完全撤离。

只是昌硕的这一决定可能会给中国造成一定的冲击。

苹果产业链向印度工厂迁移后,昌硕上海厂订单骤减,引发大规模离职潮。

而昌硕如果搬迁之后近10万员工会陷入两难,要么跟随工厂迁往昆山,这意味着通勤成本增加、家庭出现分离。

若不搬只能面临失业的困境,对此员工简直是有苦难言。

不过这类的工厂迁移,也确实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一定机遇。

新能源汽车、光伏、5G等技术逐渐替代低端代工,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昌硕的搬迁之路,表面上看是成本与订单压力下的被动跟随,但实际上却是中国从"世界工厂"向"智造强国"转型的阵痛。

央媒就曾对企业和从业者提出过警示,要向"新"而行,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其实企业外迁是正常现象,这恰恰证明了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加速升级。

实际上从全球产业演进史就能看到,制造业的转移就像是"候鸟迁徙"。

20世纪50年代时,美国纺织业便开始向日本、德国等国家转移,到了70年代后又流向亚洲四小龙,90年代则是由中国接手。

现如今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也在持续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也是企业逐利的天性。

对于国家来说,低端制造业的迁移虽有短期坏处,但从长期来看却十分有利。

低端制造业一直就处于利润链的底端,费尽大量心力也难以获得大量利润。

国家发改委就明确表示,这种基于要素成本变化而出现的产业转移是"正常现象",是国家产业从低端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

而面对产业转移的趋势,中国也并没有被动接受,而是展开主动出击。

当东部沿海地区成本升高时,国家便通过政策引导低端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既缓解了东部土地、环保的压力,也为内陆创造就业"及时雨",平衡国家区域的发展需求。

中国也在不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中国一台新能源汽车只需4小时就能从零部件配套到整车下限,C919大飞机的诞生更是证明中国制造业的飞跃。

苹果等企业想彻底撤离中国也非常困难,因为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复刻中国产业链。

制造业迁移的本质是全球生产要素的重组游戏。

中国从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业发展,就是我们从以来人口红利转向技术红利、创新红利的重要体现。

昌硕科技的迁移并不是一家工厂关门的本身,其波及的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大。

制造业企业搬迁对当地来说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对上下游供应商来说则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考验。

因此企业若想长远发展,一定要看明国家政策,跟随大趋势更改发展方向。

如今的中国释放出了明确信号,制造业是中国发展的根基,但低端制造业却会逐渐被淘汰。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要增强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家转型中更好的低于变化带来的风险。

我们也相信在优胜略汰的市场浪潮下,中国制造业将迎来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