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能源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传统化石燃料价格波动加剧,清洁能源需求日益迫切。中国作为电力大国,发电总量早已稳居世界前列,电网覆盖范围广阔,电力供应充裕稳定。
尽管如此,从2012年起,国家持续加大核电投资力度,这并非源于电力短缺,而是着眼长远战略布局。
核电作为高效清洁电源,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种转变反映出中国对能源结构的优化追求,体现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的智慧选择。

回溯中国核电起步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就将核能纳入电力发展规划中。那时,国际环境复杂,技术基础薄弱,首个项目因外部援助中断而暂停,第二个方案也因研发积累不足未能推进。
七十年代,国家推动第三项计划,目标建造三十万千瓦级电站,经过技术审查,于1974年正式启动。相关机构统筹资源,选址浙江秦山作为百万千瓦压水堆基地,同时广东大亚湾引入国外经验。

1983年,专家团队论证建设规模,1985年成立合资企业,确保项目顺利落地。秦山电站1991年并网发电,成为国内首例成功案例,大亚湾1994年全面运营。
这些早期努力从技术引进转向本土消化,与过去相比,设备国产比例逐步提升,奠定后续自主化基础。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发电总量快速增长,1996年位列全球第二,2000年前后实现电力自给。2009年,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在此背景下,2012年后核电建设节奏加快,主要源于多方面考量。

首先,核电关乎国家能源自主,避免外部依赖。美国通过核技术输出影响能源短缺地区,俄罗斯自用核电并出口油气,中国同样需强化这一领域,确保供应链稳定。
其次,经济实力增强支撑高投入,早年条件有限,如今建设周期缩短至五六年,成本控制更优。

第三,核电碳排放极低,仅为火电一小部分。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协议以来,中国积极践行减排义务,核电成为重要支撑。与水电利用率四成多、风电三成、光伏一成半相比,核电年利用小时数稳定在七千以上,提供可靠基荷电源。
第四,产业带动效应明显,两台百万千瓦机组建造期创造百万就业,运营后近五百万岗位,关联数十行业,提升制造水平。

技术进步是加速核电的关键。三代机组华龙一号核心部件全国产,整体国产率近九成,与二代堆型相比,安全机制融合主动被动设计,能自动冷却七十二小时,降低事故风险。燃料组件从一百五十七组增至一百七十七组,功率密度优化,效率提升百分之五。
推进过程中,国家设立专项资金,研发团队攻克材料耐久性难题,从实验室到示范堆,历时十年验证可靠性。相比早期秦山依赖进口部件,如今新项目地质勘探数字化,准备期缩短半年。

核废料处置从简单存储升级为深地质库,甘肃一处获国际认可。四代技术研发提速,2021年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建成,国产率九成五,燃料球形设计耐高温一千六百度,事故概率降至百万分之一。与三代对比,四代铀利用率升百分之五十,燃料循环效率更高。
出口能力增强标志中国核电成熟。巴基斯坦项目满足百万家庭用电,其后英国、阿根廷、罗马尼亚订单跟进。一带一路沿线近三十国规划核电,市场潜力超两万亿,中国份额扩大。

这与过去输入国地位不同,如今技术输出稳定,体现从学习到领先的跨越。政策连续性强,从十二年规划到十四五目标,核电占比从百分之二升至百分之五,助力能源转型。
2025年,中国核电迎来新高峰。四月核准十台机组,总容量一千二百二十万千瓦,连续四年每年核准十台以上,政策进入快车道。在建二十八台,三千三百七十万千瓦,连续十八年全球首位。总规模包括运建核准达一百零二台,一点一三亿千瓦,首次世界第一。

核电加速释放多重信号。首先,彰显能源自主自信。中国电力充足却优先核电,意在构建多元稳定体系,应对全球波动,确保长期供应。
其次,推动科技自强。华龙一号出口证明中国跻身领先行列,四代堆研发拉满"核动力",锻造高端产业链,核级泵阀精度达微米级,自动化率升百分之八十。

第三,体现环保担当。核电减排显著,助力双碳目标,到2030年装机跃居第一,发电占比达百分之十,2040年两亿千瓦。
第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产值近九千亿,2030年翻番,拉动就业,提升装备水平,如模块化建造缩短工期,降低风险。

这信号向世界传达中国开放合作姿态。全球核能复兴,中国积极有序推进,分享技术,助力沿线国家发展。相比美国核电停滞,中国连续建设,活力十足。核电如高铁成国家名片,增强国际影响力。
早年大亚湾融资外资为主,如今自筹比例高,回报期十年。安全监管从严,国家核安全局定期审查,无重大事件发生。这种加速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远布局,融合安全、经济、环保多维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