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7岁的女孩,本该在阳光下奔跑、在校园里欢笑,却因其继父的暴行,坠入了无边的黑暗。
11月21日,最高法发布2025年中国反家暴典型案例,一起继父性侵继女的恶性案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直到看完卷宗里那些细节,才明白这 "不反抗" 背后藏着多绝望的恐惧,更懂为啥这案子能成全国典型。

事情得从 2022 年夏天说起。那会儿小吴刚满 17 岁,跟着妈妈到浙江某市投奔继父张某,本以为是多个人疼自己,没成想踏入的是个 "吃人的家"。刚住没多久,小吴就常听见妈妈躲在房间里哭,后来才知道,张某动不动就对妈妈动手,有时候是因为饭做晚了,有时候甚至没理由,巴掌就扇过来了。更让小吴害怕的是,她不止一次撞见张某把妈妈按在沙发上骂,妈妈缩成一团的样子,像极了受惊的兔子 -- 这场景在小吴心里刻下了第一道疤,也让她对这个 "继父" 生出了本能的恐惧。
转折点在 2022 年 10 月 5 号晚上。那天张某和妈妈又吵起来了,摔东西的声音隔着门板都能听见,妈妈哭着跑出家门,临走前还回头看了小吴一眼,可最终还是没敢带她一起走。家里就剩小吴和张某两个人,空气瞬间就冷了下来。张某坐在沙发上盯着小吴,突然说了句让她浑身发毛的话:"我年轻时候杀过人,蹲了好几年大牢,再犯点事也不怕。"

小吴后来在笔录里说,听到这话时,她腿都软了。她想起妈妈被打的样子,又想到张某说的 "杀人前科",脑子里一片空白,连跑的力气都没有。到了晚上 10 点左右,张某拽着她进了房间,不管她怎么往后缩,还是强行发生了关系,甚至还拿手机录了视频,边录边说 "敢说出去,就让你妈也不好过"。整个过程里,小吴没敢大声喊,也没敢拼命推,不是不想反抗,是真的怕 -- 她怕自己一挣扎,张某会像对妈妈那样打她,更怕他真的做出更极端的事。
好在事后趁张某洗澡的功夫,小吴颤抖着给妈妈发了条微信:"妈,救我"。妈妈看到消息后,一边哭一边打了 110,民警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租的房子,把正收拾东西准备逃跑的张某抓了个正着。

本以为案子到这就该顺理成章定罪,可庭审时张某却翻了供,说小吴是 "自愿的",还拿出那段视频当 "证据":"你看她全程没怎么反抗,要是不愿意,能这么乖吗?" 这话一出,不仅小吴哭着反驳,连检察官都坐不住了 -- 要是真按 "没反抗就是自愿" 来判,那多少家暴受害者得含冤?
关键时候,检察院请来了一位心理创伤治疗督导师,这位老师专门研究未成年人受侵害后的心理反应,看了视频后说出了真相:视频里小吴的动作都是跟着张某的指令来的,眼神里全是恐惧,连手指都在抖,这根本不是 "自愿配合",而是人在极端恐惧下的 "冻结反应"-- 就像猎物遇到天敌,吓得动不了,不是不想跑,是身体已经不受控制了。老师还解释,小吴长期看着妈妈被家暴,又知道张某有杀人前科,早就形成了 "反抗会更惨" 的心理,这种精神控制比拳头更可怕,让她连反抗的勇气都被磨没了。

法院最终采纳了这个专业意见,认定张某是利用家暴背景和前科威慑,对小吴进行精神控制,让她 "不敢反抗",这已经构成了强奸罪。今年 11 月 21 号,最高法把这个案子当成反家暴典型案例公布出来,判了张某四年六个月有期徒刑。
可判决结果出来后,不少网友都在讨论 "判得是不是太轻了"。
最高法之所以把这个案子当成典型,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家暴从来不止是拳头和巴掌,像张某这样用威胁、恐吓搞 "精神控制",让受害者不敢反抗,同样是犯罪;更重要的是,"没反抗" 绝不等于 "自愿",尤其是在长期家暴的环境里,受害者的 "沉默" 往往是被逼出来的。

这个案子留下的思考远没结束 -- 我们该怎么保护那些身处家暴环境里的孩子?怎么让有暴力前科的人得到更严格的监管?又怎么让更多人明白,面对侵害,"不敢反抗" 不是错,错的是那些施暴者?
如果你身边也有类似的事,别犹豫,一定要及时报警或者联系妇联,你的一次伸手,可能就能拉受害者出深渊。最后也想对小吴说:过去的黑暗总会过去,你值得更好的未来,也有很多人在为你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