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处暑,处暑这天一般暑气也差不多散去,温度略有下降,让人觉得透气和凉爽一些,然而在农村老家,有一句谚语:"处暑一日雨,灾年广流行",那么是不是真的呢,而且还有"处暑三日高,秋至画上梁"等等的谚语。

古人真是有够忙的,现在天气再热也没人说再热需要画上梁,那么这些古谚代表着什么意思?

又源自何时,这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处暑一日雨的预兆。

其实处暑是农历七月中的一节气,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将要由炎热的天气过渡到凉爽的天气,而此时正好是暑天的尾巴,暑气逐渐消散,而出现在处暑这天也是最为多的一个节气,农谚中的"处暑一日雨"暗示着下雨可能会导致灾害。

为什么当地百姓会认为处暑下雨会导致灾害呢?

让人最为担心的是炙热的天气遇上下雨的雨水,辛苦一整个夏天的辛勤耕作一蹶不振,同时秋收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雨水在当时死了人的命,但在这却能活了生命,然而一场雨过后,气温偏低,地里的作物生长速度会变慢,而且在农田里的农作物还有一部分还没有成熟,此时的雨水会导致农作物没有成熟就会被秋天时一阵秋风刮倒,或者是霜冻,雨水会影响农作物的成熟,还会影响庄稼的收获。

古代农业技术并不是很高,没有用大型机械对作物进行收割,只能够等所有的庄稼都成熟的差不多的时候,然后就是把庄稼收割晒干后储存起来,而待到天气逐渐变冷的时候,就把庄稼收割起来进行贮存,然而处暑下雨到了秋天就会进入收获的时候,作物还没有来得及收割,或者干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这样就不能进行晒干,这就导致很容易长霉,还会导致虫蛀,从而导致收获的粮食减少。

而处暑一日虽然说了一日,但是有的地方也说了三日,那么此时是晴天还是下雨的问题,那么处暑一日晴的意思就是大暑过后的几日内,如果天气依旧炎热,那么就意味着还会有几日高温,这个非常的危险,尤其是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更是危险重重,所以在这几日内最好都是呆在家中或者是在家中附近乘凉。

如果是处暑三日高,那么就意味着秋天刚刚开始的时候还会有炎热的天气,但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不正常的,这种炎热的天气在四季分明的地区是不常见的,同时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最好找专业的人士,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质量。

处暑雨的预告。

那么所谓的"处暑一日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预兆,可以下雨的天气会受到两个主要的原因的影响,第一个是冷暖空气的交汇,但这个交汇主要是受高空的西风的影哨的,当夏天结束后,地表的温度较高,而此时高空的西风温度较低,同时地处偏南,而高处则偏北方,随着高空的西风向东移动,南方从夏季变为秋季,这样就会出现冷暖空气的交汇,同时也会刮来大风。

然而这样的大风吹来后,也很容易刮走地表的热风带来凉爽的天气,秋天的使者,同时也会有云层,这样的云层会遮住太阳,同时还有高天空的水蒸气,随着云层的逐渐聚集就形成了雨云,最终就会下起雨来,这就是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导致的下雨的天气。

第二种就是热空气的膨胀所造成的,太阳射线照射到地表,热气体的压强就会增大,从而使得周围的空气密度不同,温度也不同,这样的热空气就会以气流的形式上升,同样的,这就形成了云层,从而造成了雨水。

但是雨水说来说去都是由于温度的变化造成的,如果最近处在暑的节气,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都不会有降雨的天气,但是如果下雨了,则说明温度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暑气开始消失,凉气逐渐的来临。

同时还有一种,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热空气的上升,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高空西风的刮过,从而带走了热空气,这样就减少了地表的热气,热空气逐渐的散去,也就导致了温度的降低,同时也减少了降雨空间的碰撞,从而形成了稀薄的云气,最终就会导致天气阴沉下来,随之而来的就是降雨。

处暑下雨又会造成什么影响。

处暑下雨只是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没有浇到水的农作物会干枯,浇过水的农作物就会长势喜人,但是要是连着下了好多天的雨,那就会使得农作物生育期延长,长时间呆在地里,非常容易造成岁短收获,同时还会影响果实的发育,导致发育不完全。

还会使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同时因为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下,农作物就会出现倒伏和生长异常的现象,同时霉菌也会跟着黑霉一样出现,如果是凉冷潮湿的天气,那么霉菌的繁殖处于非常高的水平,直到最后将农作物全部被霉菌所侵食光景。那么霉菌的繁殖处于非常高的水平,直到最后将农作物全部被霉菌所侵食光景。

同时处暑的雨水还会影响农作物的晾晒和收获,凉快的秋天一度风光无限,但是如果一直处于阴雨天气的话,就没法晒干了,而且处于潮湿的环境一直的话,粮食更是容易发霉,这是非常危险的,最终还是凉天的风一吹,粮食都被粉碎一般的刮走,这并不是真的,但是正常的话霉变的粮食是不能用的。

结语

所以古人总结的这些农谚宝贵的经验,不仅仅是对当时的农耕生活的总结,同时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和观察能力,所以在现代的农田里,老农民也会通过天气的变化调整农耕的时间,同时现在的农业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些农谚的经验同样可以与现代的农业技术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