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政坛的操作挺耐人寻味。这边刚宣布拆除边境扩音器,那边就跟着美军搞联合军演;对着中国派特使送亲笔信示好,转头就飞美国与总统共进晚餐。李在明上台俩月,外交场上的"左右横跳"看似矛盾,实则藏着精细算计。
李在明对朝鲜的态度,跟尹锡悦时期比简直天差地别。上台没几天,就叫停了边境吵得人不得安宁的扩音器广播。江华郡的百姓总算松了口气,之前那81分贝的广播声,比装修电钻还刺耳,孩子们没法学习,老人得靠安眠药入睡,如今青蛙叫声都盖过了广播。没过俩月,又拆了二十多个固定式扩音器,朝鲜也跟着拆了部分设备,这在前两年难以想象。
他还请出郑东泳担任统一部长,这位曾跟着卢武铉搞开城工业园、去过平壤的"老人",上任就放话要把统一部改叫"和平部",批评前政府把韩朝关系搞成仇家。连美韩军演都做了调整,将"乙支自由之盾"中二十多项野外训练挪到九月,说是避酷暑,实则给朝鲜递台阶。
但朝鲜不怎么领情,金与正直言韩国只是把本不该做的事改回来,没什么稀罕。毕竟尹锡悦时期把关系闹僵,朝鲜都剔除了"与韩国统一"的目标,哪会因拆几个喇叭就冰释前嫌。李在明这波操作,更像演给国内看的。
有意思的是,对朝示好的同时,韩美联合军演没落下。8月18日,"乙支自由之盾"照常启动,驻韩美军的M777榴弹炮照常操练。李在明在安全会议上称演习只为防御,却又嘱咐各部门"为最坏情况做准备",这话听着就矛盾,像一边说不打人,一边攥紧拳头。
驻韩美军司令布伦森放话,以后驻韩美军不光管半岛事,整个印太地区有事都可能出动,明显想把韩国绑进美国亚太战略。李在明政府不反对也不赞成,说白了是不敢得罪美国,毕竟驻韩美军名义上还在"保护"韩国。
可美国不会白保护。特朗普早说了,韩国得交15%关税,往美国投3500亿美元,买10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防卫费分摊从11亿涨到100亿,还要韩国掏关岛、夏威夷的美军开支,这分明是敲竹杠。韩国2025年国防预算才500亿,一下要拿五分之一,换谁都肉疼。
即便肉疼,李在明仍得笑脸相迎。8月25日他要去美国见特朗普,这是他上台后首次出国访问,规格拉满,会谈加共进晚餐,据说还要签之前没签的贸易协议。之所以忍气吞声,是因为美韩同盟这块招牌,他暂时还不敢动。
对比对美态度,韩国对中国就显得"客气"又疏远。同期李在明派特使团访华,带了亲笔信,使团有前国会议长朴炳锡和"中国通"议员金太年,说是纪念中韩建交33周年,看着重视,可总统亲自赴美与特使访华的差别,一眼便知。
信里大概是说要发展中韩关系,别因访美产生误会。毕竟中韩去年贸易额3280亿,韩国半导体、精密仪器依赖中国市场,中国稀土、电子零件他们也离不开。李在明不傻,经济上还得靠中国,尤其在美国加关税的节骨眼上。半岛问题想缓和,也离不开中国斡旋。
但要说多有诚意,也未必。之前韩国外长赵显说过中国"造成困扰",虽然后来辟谣了,试探意味很明显。特朗普逼韩国在中美间选边站,问台海有事帮谁,李在明说那是中国内政,不想掺和,却没敢直接怼特朗普。这种"不粘锅"态度,看似精明,实则容易两边不讨好。
说到底,李在明的操作全围着"实用主义"转。对朝鲜示好是想少点麻烦搞经济;跟美军演是不敢得罪美国,得靠其撑腰;对美高规格接待是无奈妥协;对中国派特使是想稳住经贸,又不得罪美国。每步都算得精,可国际政治这盘棋,没那么好下。
半岛问题上,一边跟美军演刺激朝鲜,一边想缓和关系,本身就矛盾。中美这边,美国逼韩国选边站,中国也清楚韩国难处,李在明想两头不得罪,难。军费分摊上,给100亿国内不答应,不给美国要翻脸,之前从1亿涨到11亿已够憋屈,再涨十倍,怕是要上街抗议。
李在明的"精明",藏着韩国夹在大国间的无奈。想靠美国保安全,靠中国促经济,还想跟朝鲜缓和关系,想法虽好,可现实中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事。接下来就看他怎么平衡了,平衡不好,怕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国际政治里,算得太精反而容易失了分寸,关键时候该选边站,躲是躲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