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家的那个晚上,林薇蹲在卫生间里,假装整理洗漱用品。磨砂玻璃门外,男友小陈哼着歌收拾衣柜,声音轻快。
她却盯着盥洗台上并排摆着的两只牙刷,心里突然咯噔一下。
"以后我的毛巾挂左边还是右边?"小陈突然在门外问。
林薇手一抖,化妆包里的东西撒了一地。蹲下去捡时,她发现自己手指在微微发抖。

1. "我不是不爱他,是怕弄丢了自己"
凌晨两点,林薇还睁着眼。
小陈在旁边睡得很沉,呼吸均匀。而她的脑子里反复回放着一个画面--
晚上她想把常看的书放在床头柜上,却发现那里已经被他的游戏机和充电线占满了。
最后她默默把书塞回了行李箱。
"就像突然多了一个室友,"她后来对闺蜜形容,"而且这个室友有权对你的生活投反对票。"
她想起同事周姐说过的话:"同居后我最怕周末,他想宅家打游戏,我想出门逛展。每次总要一个人妥协。"
那种细碎的摩擦,像水滴石穿,不知不觉就把"我"磨成了"我们"的附属品。

2. "当他看到全部的我,还会觉得我可爱吗?"
第二天早上,林薇比闹钟早起半小时。
她轻手轻脚化好淡妆,喷了点香水,才躺回床上假装刚醒。
小陈醒来时凑过来要抱抱,她下意识往后缩了缩--怕他闻到隔夜的口水味,怕他看到没梳好的头发。
"你知道吗?"好友小雨曾向她诉苦,"有次我肠胃炎,在卫生间上吐下泻,他在外面敲门问'没事吧'。那一刻我竟然觉得很羞耻。"
我们都希望被爱,却又害怕对方爱的是那个精心修饰过的自己。当光鲜的包装拆开,露出里面皱巴巴的真实模样,那份爱还会在吗?

3. "如果最后没结果,这些付出算什么?"
第三天晚上,他们一起去超市采购。
小陈很开心地往推车里放情侣拖鞋、双人被套,还有成套的碗碟。
林薇却盯着价格标签暗自计算:这套四件套五百多,够她买半个月咖啡了。
更让她心惊的是--她发现自己开始在脑子里演算"分手成本"。
不是计较钱,而是那些浸透在生活细节里的情感投资:互相适应的习惯,共同养成的默契,还有对未来的种种设想。

"我爸妈当年也是同居过才结婚的,"表姐去年离婚后对她说过,"可后来呢?那些一起挑的家具都扔了,只有记忆扔不掉。"
越美好的现在,越怕成为未来的废墟。
转折发生在周五晚上。
林薇加班回家,发现小陈神秘兮兮地蒙住她的眼睛,牵着她走进卧室。
"你看。"
他腾出了半个衣柜,床头柜也清空了一层。最让她眼眶发热的是书桌--他把她带来的照片摆在了正中间,旁边留了张字条:
"这里是你的地盘,永远都是。"
"我知道你怕什么,"小陈挠挠头,"我也怕。怕你嫌我打呼,怕我忘了纪念日,怕有一天我们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比起这些,我更怕没机会和你一起面对这些怕。"

那天晚上,他们聊到凌晨三点。关于各自的底线,关于期待的相处模式,甚至关于万一走不到最后的"分手预案"。
说完后,林薇发现心里的那块大石头,不知什么时候变小了。
---
现在林薇和小陈还住在一起。
她依然会在某些瞬间感到不安,但更多的时候,是深夜加班回家时,看到客厅那盏为她亮着的灯。
还有冰箱上越来越多的便利贴:"牛奶在第二层""周末去看电影吗?""你笑起来最好看"。
昨天她素颜在家赶工,头发随便一扎,戴着黑框眼镜。小陈路过时突然停下,认真端详了她几秒,然后说:
"你这样特别真实,比我第一次见你时还好看。"
也许同居真正的意义,不是要消除所有顾虑,而是明知道有这些顾虑,还愿意和对方一起,在忐忑中慢慢找到两个人都舒服的节奏。

就像两棵不同的树,各自扎根,又在风雨来时,枝叶相触,彼此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