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凌晨,全球贸易局势因特朗普的一则声明而风云突变。特朗普政府原本激进推进的 "对等关税" 政策,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对多数国家新关税政策暂缓 90 天,多数贸易伙伴进口商品新关税税率降至 10%。这一戏剧性的 180 度大转弯,让全球贸易市场瞬间陷入迷茫,也将特朗普政策的随意性与不可预测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世人面前,成为国际舆论热议的焦点。
回溯 "对等关税" 政策的出台历程,堪称混乱不堪。2025 年 1 月,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在就职演说中便迫不及待地抛出 "美国优先" 贸易政策,将贸易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强行挂钩,宣称要借此增强美国的工业和技术优势,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2 月 13 日,他签署《总统备忘录》,下令制定 "公平与对等计划",妄图通过设定对等关税来打击他所认定的 "非对等贸易安排"。
此后,关于关税的各种言论和政令如走马灯般频繁登场。3 月 4 日,特朗普在国会联席会议上信誓旦旦地重申,将于 4 月 2 日开始征收对等关税,农产品关税也将同期生效;4 月 2 日,他正式签署行政令,对贸易伙伴设立 10% 的 "最低基准关税",并针对不同国家列出了一份令人眼花缭乱的高关税清单:对中国实施 34% 的对等关税,对欧盟实施 20%,对巴西、英国实施 10%…… 此政策一经公布,全球舆论一片哗然,各国纷纷强烈谴责美国这种单边霸凌行径,全球股市更是因此遭受重创,大幅震荡。然而,仅仅两天后,特朗普就突然宣布关税暂缓,如此反复无常,实在令人难以捉摸。
事实上,这绝非特朗普首次在政策上展现出令人费解的反复无常。回顾他的第一任期,从贸易到移民等诸多领域的政策都混乱无序。在贸易领域,2017 年刚上台不久,便对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大型家用洗衣机、进口钢和铝等产品征收关税,企图保护美国本土产业。2018 年,更是将矛头对准中国,签署总统备忘录,对中国进口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挑起中美贸易战。在长达数年的贸易交锋中,双方谈判进程起起落落,毫无稳定性可言。
2018 年 5 月 19 日,中美两国曾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同意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可美方随后单方面继续施压,7 月 6 日对 340 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 25% 关税,彻底撕毁之前的共识,贸易战战火重燃。2019 年同样如此,5 月 9 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提高对从中国进口的 2000 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而后又在 6 月 29 日两国元首会晤后,承诺不再对中国产品加征新关税。如此反复折腾,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美国国内众多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企业成本大幅上升,经营举步维艰。
在移民政策方面,2017 年 1 月,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实施 "穆斯林禁令",禁止来自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索马里、苏丹、叙利亚和也门这 7 个主要穆斯林国家的公民在 90 天内入境美国,暂停所有难民入境 120 天,这一禁令因涉嫌宗教歧视引发国内外一片哗然,众多民众举行抗议活动,甚至一些美国企业也对此表示反对。之后,该禁令在法律诉讼的压力下多次修改,内容和实施范围不断变动,令人无所适从。2018 年,他又提出要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并要求墨西哥支付费用,这一主张在实施过程中同样波折不断,资金来源、修建进度等问题频繁变更,最终也未能如他所宣称的那样顺利推进。
再看竞选阶段,特朗普的种种表现更是尽显其不靠谱特质。他提出全面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的极端主张,这种充满偏见与歧视的言论,严重违背美国一向标榜的自由、平等价值观,引发国际社会一片哗然,也让美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陷入被动。此外,他还发表诸如称墨西哥裔移民是 "强奸犯,将毒品和犯罪带入美国" 等不当言论,以夸张、偏执的言辞来吸引眼球,获取部分选民的支持,将严肃的政治竞选变成了一场闹剧。不仅如此,在医保政策方面,他在竞选时承诺要废除并取代奥巴马医保法案,提出要建立一个 "人人负担得起、覆盖范围更广" 的医保体系。然而,上台后推出的替代方案却多次修改,且未能在国会通过,导致美国医保改革陷入僵局,民众对医保政策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如今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除了关税政策反复无常,在教育、外交等领域同样乱象丛生。在教育政策上,当地时间 3 月 20 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要求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推动教育部的关闭,将教育管理权归还各州。美媒分析,尽管决定权在国会手中,但政府能以 "效率" 的名义,通过削减资金和裁减工作人员来摧毁该部门。自特朗普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始后,通过裁员与 "买断",教育部员工数量已从 4133 人缩减为 2183 人。
不仅如此,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日前宣布,将资助项目的间接成本占比上限调低至 15%,远低于此前 27% 至 28% 的平均水平,受此影响,美国多所大学不得不中断科研项目、关闭实验室甚至裁减员工。而此前,特朗普政府在教育政策上就摇摆不定,一会儿强调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技术型人才;一会儿又试图削减教育预算,对高校的学术研究方向指手画脚,使得美国教育界陷入混乱,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未来教育政策走向感到迷茫。
在外交政策方面,1 月 20 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南部边境进入紧急状态,全面制止非法移民入境,还称将派遣军队驻守南部边境,并恢复备受争议的 "留在墨西哥" 政策,同时宣布将废除非法移民或合法临时居留者在美出生子女的 "出生公民权"。这一举措引发拉美多国强烈反对,巴西、古巴、萨尔瓦多等拉美 10 国于 1 月 17 日在墨西哥城举行部长级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指出美国大规模遣返移民的政策不仅违背人权基本原则,也未能有效解决移民问题的结构性矛盾。
不仅如此,特朗普上任后迅速签署行政令,推翻此前拜登政府将古巴从 "支持恐怖主义国家" 名单移除的决定,重新将古巴列为美国认定的 "支恐国家",这种对名单的朝令夕改,暴露出美国政策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削弱了美国的国家信誉和国际信义。此外,去年底以来,特朗普多次表示巴拿马运河是美国的重要国家资产,威胁将 "收回" 巴拿马运河,在就职演讲中也再次提及,其种种言行尽显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让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充满担忧。
面对美国挥舞的 "对等关税" 大棒,中国展现出了坚定且有力的应对姿态。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迅速发布公告,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的基础上加征34%关税;4月9日,又进一步将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与此同时,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多部门紧密协同行动,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启用 "不可靠实体清单" 等,从多个维度对美国进行全方位反制。
特朗普眼见中国态度坚决、毫不退缩,先是在社交媒体上恼羞成怒地罗列所谓中国的 "罪状",并威胁若中国不在 4 月 8 日之前撤回对美增加的关税,那么从 4 月 9 日开始,美国将对中国额外再追加 50% 的关税,还宣称届时中美一切谈判都将终止。但仅仅一天之后,他却又突然宣布关税暂缓,如此前后矛盾、朝令夕改的行为,实在是令人不齿,也让国际社会对其领导能力和政策的严肃性产生了极大质疑。
特朗普团队内部同样是闹剧不断,进一步凸显了其执政的混乱无序。以贸易和制造业高级顾问彼得・纳瓦罗为例,这位长期在特朗普身边为其经济政策出谋划策的核心人物,有着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 "黑历史"。他以虚构经济学家 "Ron Vara" 为理论背书,鼓吹 "减少进口就能提升GDP" 这种违背基本经济学常识的荒诞逻辑,被主流学界斥为 "连高一经济学都没学懂"。正是在他的错误政策建议下,美国的产业链遭受了严重打击。美国车企因零部件关税被迫停工,特斯拉也因电池进口受限面临产能危机。
不仅如此,他的政策还导致美国与盟友关系急剧恶化,欧盟宣布对波本威士忌等美国商品加征50%关税,加拿大、墨西哥也纷纷启动报复性措施。而当马斯克等业内人士痛批其政策时,纳瓦罗却固执己见、闭目塞听,以毫无说服力的理由回怼,使得美国在贸易政策上越走越偏,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愈发孤立。此外,在关税政策制定过程中,特朗普团队不同部门缺乏有效协调与沟通,各执一词,导致政策漏洞百出,给美国国内经济带来物价上涨、企业经营困难等诸多问题,民众和企业对此纷纷表示不满。
国际舆论也对特朗普政策的反复无常进行了猛烈抨击。美国《大西洋》月刊警告,其关税政策不仅无法让其他国家尊重美国,反而可能促使各国在无美国参与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全方位削弱美国国际地位,给中国等国家展现负责任全球领导者形象的机会。日本《朝日新闻》认为,美国 "关税战" 只会加剧世界经济混乱和停滞。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指出,美国关税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巨大不确定性,阻碍投资计划和贸易合作,造成经济活动普遍萎靡。俄罗斯《独立报》指出,美国制造贸易壁垒破坏全球经济联系,伤害自身及其他国家经济利益。
特朗普政策的反复无常,从政策本身的随意变更,到团队内部的混乱,再到国际舆论的负面评价,充分表明他难以承担起引领美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稳健前行的重任。其行为不断制造混乱与麻烦,让美国乃至全世界为其任性与随意付出沉重代价。如果美国继续在这样混乱无序的政策轨道上滑行,等待它的必将是更加严峻的经济困境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