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选举进入倒数阶段,本以为局势大致明朗,没想到却在最后关头又掀起一阵暗流。原本被视为"稳站郝龙斌阵营"的多位地方议长,近日突然转向,纷纷表态支持郑丽文,让这场蓝营内的权力角逐再次陷入变数之中。
一、议长风向突变,支持郑丽文的名单越拉越长
10月10日,新竹市议会议长许修睿突然公开宣布力挺郑丽文。这一举动在蓝营内部引发巨大震动。要知道,就在上个月,他还曾坐在新北市议长蒋根煌的宴席上,与几位议长一同"密谈"支持郝龙斌。短短不到一个月,许修睿就来了个"急转弯",其中意味耐人寻味。
更耐人寻味的是,许修睿并非"第一个"倒戈的地方领袖。早在9月底,南投县议长何胜丰与副议长潘一全便率先表态挺郑丽文,并带着多位蓝营地方议员公开助阵。当时外界还以为这只是地方"个案",但如今看来,已经成为一股趋势。
据台媒报道,除了新竹与南投之外,郑丽文近期又密集拜会桃园市、苗栗县、台中市等地方议会的正副议长,其中桃园议会议长邱奕胜更是在私下会谈后被成功说服,预计将在选前"适当时机"公开站队。而苗栗议长李文斌、台中议长张清照虽未公开表态,但内部人士透露,他们对郑丽文的态度已明显转向支持。
从这几次地方行动可以看出,郑丽文在短时间内已经撬动了蓝营基层结构中最关键的一环--议长体系。国民党目前在全台共有14个县市拥有议会议长席位,而截至目前,至少已有5位议长表达出不同程度的支持或赞许。别看数字不大,但在地方政治生态中,这已足以撼动原有阵线。
二、议长与县市长:谁才是真正能影响选票的人?
有意思的是,虽然郝龙斌也在积极拉拢地方势力,但他更倾向于拜访蓝营县市长--目前已获得侯友宜、张善政、杨文科、锺东锦、许淑华、张丽善等6位县市长的表态支持。乍看之下阵容强大,声势似乎压过郑丽文一头。
然而在党内人士看来,县市长的支持虽然体面,但影响有限。毕竟县市长多忙于政务,他们对党员票的实际掌控能力远不及议长。真正能调动党代表、协调基层组织的,是这些深耕地方、熟悉脉络的议会议长。
一位蓝营地方人士就曾私下感叹:"县市长的支持顶多是一种象征,真正能决定票往哪走的,是议长和党部主委。"从这个角度看,郑丽文此番的突破,远比表面上看来的更具杀伤力。
更何况,这些议长往往是地方派系的核心人物,能直接影响中老年党员与基层社团的投票倾向。数据显示,国民党党员平均年龄已超过50岁,其中约六成集中在县市乡镇一级。这些票源若被议长带动,其效果不亚于一场全面动员。
三、郑丽文的"地面战"策略见效,蓝营格局或将改写
从选战策略上看,郑丽文的打法可谓精准。她没有一味追求高层背书,而是把重点放在"跑基层",频繁出现在地方议会、议员服务处、党员座谈会中。有人戏称,她几乎"住"在地方,每天都在不同城市与党员握手、合影、聊天。
这种看似"笨拙"的方式,却正中蓝营基层选民的心。许多议员坦言,郑丽文不像传统政治人物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愿意亲自倾听地方问题,这让人感到"被尊重"。尤其是她在过去反罢免运动中的积极表现,也为她积累了不少人气。
反观郝龙斌,虽然出身显赫、政历完整,但长期给人的印象偏"精英化",在许多县市议员看来,他更像是党内旧派的代表。而如今蓝营内部最缺的,正是一种能团结中生代、打动基层的力量。
这种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正在悄然转化为选票流向。根据中天10月11日晚的网络民调显示,郑丽文支持率高达71%,领先其他5位候选人总和。虽然网络民调不能完全代表党员投票结果,但足以反映一种趋势:她的气势已经形成。
距离10月18日的投票只剩几天,蓝营内部的暗战仍在继续。议长倒戈、基层动员、派系博弈--每一个变化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如今的局面,就像一盘还没下完的棋,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如果说几个月前,外界还在讨论"谁能挑战郝龙斌";那么现在,问题已经变成了--"还有谁能挡住郑丽文?"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国民党主席选战已经让人看到了一个事实:蓝营正在经历一场自下而上的力量重组。议长、议员、基层党员的选择,或许正是国民党未来走向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