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的时候,脸色苍白、双手发麻,连筷子都拿不稳。我们第一时间安排检查,结果令人震惊--急性脑梗。可惜来得太晚了,第四天,她就走了。"
说起这位年仅45岁的患者,急诊科王医生至今唏嘘不已。其实她早就有双手反复麻木的症状,只是一直认为是"睡觉压到"或者"上班太累",并没有重视。
但事实是,手麻不是小毛病,很多时候是身体在"报警"。尤其是反复、持续、单侧或伴随其他不适的手麻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严重疾病。

手麻,到底是怎么回事?
"手麻"在医学上称为感觉异常,是指手部出现麻木、刺痛、灼烧感或触觉迟钝等异常感觉,可能涉及神经系统、血管系统、代谢系统等多个环节。
偶发性手麻,比如长时间压迫手腕、姿势不当等,通常是暂时性的,不必恐慌。但如果经常手麻、夜间加重、只麻一侧或麻木伴随肌肉无力、头晕、言语不清,就要高度警惕。
下面这6种疾病,都可能以"手麻"作为早期信号。
1. 颈椎病:最常见"罪魁祸首"
长期伏案、低头玩手机,会导致颈椎间盘突出、压迫颈部神经,进而引发手指发麻、肩颈酸痛、僵硬甚至手无力。

特别是第6、第7颈椎神经根受压,常表现为食指、中指或无名指发麻。数据显示,我国颈椎病患者超2亿,且呈年轻化趋势。
警惕信号:低头时加重、转头受限、伴有肩背疼痛。
2. 腕管综合征:白领女性"高发区"
腕管是手腕部一个狭小的通道,正中神经和肌腱穿过其中。长期打字、刷手机、做家务,容易导致腕管压力升高,引发神经受压。
典型症状是拇指、食指、中指发麻或刺痛,夜间加重,甩手后缓解。严重时甚至影响抓握能力。
中华医学会数据显示,腕管综合征是全球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三倍。
3. 糖尿病神经病变:从手麻开始"悄悄侵蚀"

很多糖尿病患者,最早的症状不是血糖升高,而是手脚麻木、灼痛或感觉迟钝。
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损伤了周围神经,造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据《中国糖尿病并发症管理指南》统计,约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神经病变。
一旦出现手麻,说明病情已经影响到神经系统,绝不能再拖。
4. 脑卒中前兆:致命信号,分秒必争
突发的单侧手麻、言语不清、口眼歪斜、走路不稳,很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型脑卒中的表现。

这是脑卒中的"彩排",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成致命性脑梗或脑出血。
国家卒中中心数据显示,约3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前数小时或数天曾有短暂性手麻、头晕等征兆。
牢记"中风120":1张脸歪了,2只手抬不平,0(聆)听语言含糊。
5. 多发性硬化:年轻人也中招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在20~40岁发病,首发症状常为单侧手脚麻木、视力下降、疲倦无力。
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遗传、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其特点是反复发作、间歇好转、逐渐进展,早期诊断尤为关键。

虽然不常见,但一旦确诊,需终身管理,延缓病情进展。
6. 心脑血管疾病:手麻是"冰山一角"
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常见慢病,也可能通过影响血液循环,造成手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手麻。

尤其是早晨起床后手指僵硬、麻木,活动后缓解,是典型的血管性手麻表现。
这类患者往往还伴有头晕、胸闷、走路不稳等表现,建议同步筛查心脑血管健康状况。
出现手麻,怎么办?
首先要判断是暂时性还是持续性、进行性。如果只是睡觉压到、坐姿不当,短时间内就会缓解。
但若出现以下情况,请尽快就医:
麻木持续超过一周;
麻木只在一侧手部;
同时伴有肌肉无力、走路不稳、头晕或视物模糊;
麻木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
有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基础病史。
医生通常会根据症状安排神经传导检查、颈椎影像、血糖及维生素水平检测、脑部CT或MRI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
结语:别让"手麻"成了生命悲剧的伏笔

手麻虽然看似小症状,却可能是大病的信号。从神经卡压到脑梗死,从营养缺乏到系统性疾病,背后的可能性远超常人想象。
每一次手麻,都是身体在提醒你:我累了,请你留意我一下。
别等到出现不可逆的伤害,才追悔莫及。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