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对朝"破冰"举动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在8月18日,李在明公开表示韩方准备分阶段履行现有韩朝协议中的可行部分,强调"守护和平是真正有力的安全保障",并直言韩朝关系的重要性。而在此之前的15日,李在明更是释放出明确的缓和信号,称尊重朝鲜现行体制,不追求以任何形式将其吸纳统一,且无意进行任何敌对行为。一系列表态被外界解读为延续文在寅时期的对朝友好政策,试图为紧张的半岛局势降温。
然而,朝鲜方面的回应却给这份"热乎劲"泼了一盆冷水。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副部长金与正的声明态度鲜明:朝鲜 "不会改变对韩国的敌对立场",对韩国的亲善政策 "不感兴趣",两国关系 "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短短四句话,几乎否定了李在明政府近期所有的示好努力,让半岛缓和的希望再次蒙上阴影。
回溯半岛局势的起伏,不难发现美国的身影始终是关键变量。鉴于美韩同盟条约的存在,无论韩国政府如何寻求改善对朝关系,终将因美国的从中作梗而难以为继。韩国前总统文在寅时期,曾通过板门店会晤等一系列外交努力,让半岛局势出现难得的稳定局面,朝韩之间甚至达成了包括《9.19 军事协议》在内的多项共识,为消除敌对因素、构建军事信任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尹锡悦上台,韩国对外政策急剧转向亲美,不仅暂停履行《军事协议》中的部分条款,还与美国频繁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直接导致朝韩关系重回冰点,文在寅的心血付诸东流。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美国出于维护其地区霸权地位的考虑,并不希望半岛消停下来。半岛若保持紧张,美国便能名正言顺地在韩国部署更多军事力量,强化对东北亚地区的控制力,同时牵制中俄等国。因此,只要美国的战略意图不变,朝韩关系的改善就注定会面临重重阻碍。
李在明政府急于改善对朝关系,除了延续文在寅时期的政策惯性,更有现实的安全压力考量。近期,朝鲜在军事武器技术上的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其导弹技术、核威慑能力得到长足进步,这无疑给韩国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威胁。与此同时,韩国自身的国防实力却面临严峻挑战。
不久前韩国政府发布的官方报告显示,受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因素影响,过去六年韩国军队规模锐减20%,员额从69万人减少至45万人,17个师级以上部队被解散或合并。此消彼长之下,韩国在与朝鲜的长期对峙中逐渐感到力不从心。正如外界分析的那样,朝鲜那边是"光脚不怕穿鞋的",而韩国作为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经济体,显然难以承受长期紧张局势带来的经济和安全双重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在明提出要率先、分阶段地恢复《9.19 军事协议》,并强调"韩朝不是仇敌,是尊重并承认彼此体制,朝着和平统一方向迈进过程中的特殊关系"。这既是对朝鲜释放的善意,也是试图为韩国争取喘息空间的务实之举。
但朝鲜的冷淡回应,同样有其深层逻辑。长期以来,朝鲜对韩国的对朝政策缺乏信任,认为韩国在美韩同盟框架下的"示好"不过是权宜之计,难以摆脱美国的操控。金与正的声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韩国能否真正自主决定对朝政策的质疑。此外,朝鲜近年来在军事和经济上的自主发展,使其在与韩国的博弈中更具底气,对于韩国的"亲善"不再抱有过高期待,而是更倾向于通过强化自身实力来保障国家安全。
如今,李在明的"破冰"计划遇挫,再次凸显了半岛问题的复杂性。美国的霸权算计、朝韩各自的安全诉求与战略考量,共同交织成一张难以解开的网。未来,即便李在明政府继续推动对朝缓和政策,若无法突破美国的束缚、消除朝鲜的信任壁垒,半岛局势恐怕仍将在紧张与短暂缓和之间反复摇摆,真正的和平曙光依旧遥远。对于韩国而言,如何在美韩同盟与对朝关系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其外交政策面临的长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