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无人机在周边海域的常态化巡航,日本政府悄然修改法律解释,自卫队战机飞行员的手指距离发射按钮从未如此之近。
2025年6月27日,东京首相官邸内,一场看似普通的内阁会议正作出二战后日本最危险的军事决策--允许自卫队在无正当防卫理由情况下击落进入日本领空的外国无人机。尽管官方文件未提中国,但日媒毫不避讳地指出,这一决定主要针对我国无人机在钓鱼岛及周边海域日益频繁的活动。
日本国会
仅仅三天后,6月30日,一架我国运-9反潜机和BZK-005无人机从容飞越宫古海峡进入太平洋执行巡逻任务,仿佛是对日本新规的无声回应。东海之上,一场危险的博弈正在升级。
运-9反潜机
BZK-005无人机
一、危险的"法律解释"日本突破军事限制
日本政府此次行动采取了典型的 "法律边缘突破"策略。根据《自卫队法》原有规定,外国航空器进入日本领空时,自卫队只能采取"必要措施"要求其降落或离开。
日本自卫队
当涉及使用武器击落时,必须满足"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难"的严格条件,核心考量是保护机上人员生命安全。
2023年2月,日本防卫省防卫政策局局长增田和夫首次提出新解读:既然无人机没有飞行员,击落就不涉及人命问题,因此即使不构成威胁也可开火。但这只是口头表态。
两年后的2025年6月27日,日本内阁会议正式将这一激进解释确立为官方政策。日本媒体欢呼这是"开拓性成果",网民更兴奋表示"不问理由,一律击落"终于找回了"暌违80年的霸气"。
"小日子千方百计地钻现有法律的空子,又非得给自己找个正当合理的理由。
二、剑指中国,无人机博弈的幕后推手
日本防卫省向媒体透露的内部信息直指我国。他们特别提到我国正在开发的 "九天"大型无人机系统--航程达7000公里,可搭载上百架小型自爆无人机。
"九天"大型无人机系统
防卫省数据显示,从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中国无人机环绕琉球群岛的活动达30架次,平均每月2-3次,活动范围持续扩大。这些数字成为日本新规的"理论基础"。
而钓鱼岛空域成为焦点中的焦点。2024年,日本航空自卫队实施704次紧急升空拦截任务,其中58%发生在西南方向,主要目标就是我国无人机。
频繁的紧急起飞导致日本F-15J战机损耗严重。据估计,到2030年日本将被迫提前退役47架F-15J。日本试图通过"先发制人"的击落政策来减轻防御压力。
F-15J战机
三、国内困局,石破茂政府的政治算计
这一军事冒险政策背后,是石破茂内阁岌岌可危的政治处境。最新民调显示,石破茂内阁支持率跌至24%,连续4个月低于30%的"危险水域"。
今年6月底的东京都议会选举中,执政的自民党遭遇历史性惨败,仅获21席,创下该党最低纪录。这场选举被视为7月20日参议院改选的"前哨战",对石破茂政权构成沉重打击。
日本首相石破茂
更令政府难堪的是,在野党正追查石破茂内阁半年内支出的6.294亿日元"机密费"去向。这笔资金无须公开用途,被质疑可能用于政治贿赂。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正对日本汽车出口施压。特朗普公开抱怨:"我们对日本有很大的赤字",威胁加征关税。内忧外患之下,对华强硬成为转移视线的便利工具。
四、我国反制,东海的力量天平
日本若幻想击落我国无人机不会招致严重后果,那将是致命误判。中国外交部过去8年17次明确警告:"侵犯领空等同于宣战"。我国在东海方向已构建覆盖1500公里的"区域拒止"网络。
055驱逐舰
中国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从055大驱发射后,仅需10分钟即可覆盖日本西南诸岛。更关键的是电子战能力--2023年一次东海对峙中,日本那霸基地雷达系统全面失灵,E-2D预警机被迫返航,美军报告承认遭遇"系统性电磁压制"。
E-2D预警机
中国无人机巡航从来不是"孤军深入"。它们与空警-500预警机、电子干扰平台甚至海上力量协同行动。部分高端无人机拥有接近侦察卫星的监测能力,日本防空系统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握。
空警-500预警机
一旦开火,日本可能发现:无人机未落,自己的军事基地先遭"精准回击"。
结语:风起东海,我自岿然!
日本这出"击落"闹剧,暴露的是面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与底气不足,何其狭隘可笑!源于历史伤痛的民族情感,让我们对任何侵害主权的行径都保持最高警惕。
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欺凌的中国!人民军队拥有捍卫每一寸领空海疆的钢铁意志与雷霆手段。石破茂政府若执意玩火,尽可一试。但需明白:中国军队利箭在弦,雷达不怠。每一架巡航的无人机身后,都站立着强大的祖国与百万雄师。
挑衅者,虽强必摧!大国从容,静待风起;利剑出鞘,定叫一切来犯之敌--有来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