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宿迁市民张女士向记者爆料,家中75岁父亲在街头手机店被推销一款"最新款智能老人机",标价2000元。店员声称"功能强大、操作简单,还能免费送流量"。老人心动购买后,子女发现同款手机网购价仅899元,且套餐合约暗藏"金融贷款",需连续3年每月支付138元话费,总成本高达4968元!张女士质问商家,对方却称"明码标价,老人自愿签字"。
记者暗访发现,此类套路屡见不鲜:
1. 虚标价格:将市价千元内的低端机包装成"高端定制款",售价翻倍;
2. 话术诱导:以"送流量""免费维修"为幌子,掩盖高价套餐和金融合约;
3. 合约捆绑:要求冻结支付宝资金或办理分期贷款,违约将影响征信。
触目惊心!全国98万部老人机遭远程操控,话费"吸血"超500万
更隐蔽的陷阱藏在"老人机"中。江苏常州警方破获一起特大案件:犯罪团伙通过植入恶意代码,远程操控98万部老人机,每月偷偷扣取10-30元话费,累计非法获利565万元!许多老人误以为是"手误操作",甚至因自责不敢告知子女。
作案手法揭秘:
代码植入:与手机主板厂商勾结,预先写入扣费程序;
短信扣费:利用老人机无扫码功能,通过短信代扣话费;
隐蔽性强:扣费记录被伪装成"增值服务",老年人难以察觉。
商家回应引争议:"老人自愿签字,我们合法合规"
面对投诉,涉事手机店负责人竟回应:"价格经物价局备案,合约条款清晰,老年人自己看不懂能怪谁?"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需以显著方式提示风险,若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消费,已涉嫌欺诈。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晓明强调:"业务员若未明确告知套餐中的金融合约、违约金等关键条款,消费者可主张合同无效。"
深挖产业链:业绩压力催生"套路卖机",营业厅与网贷平台暗通款曲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运营商营业厅为完成业绩指标,与第三方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信用购机"业务。用户表面"免费领手机",实则被捆绑高价套餐和网贷产品。例如,北京孙先生办理的"128元套餐送手机"业务,需冻结支付宝4200元,违约将面临诉讼和征信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