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范围吊销国际学生签证带来的恐慌情绪弥漫数周,"受害者"仍在增加。

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内幕》(Inside Higher Ed)汇编的全美高校数据库,截至美东时间4月12日晚9时,共有188所美国高校确认了965名国际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的合法签证被吊销。由于部分高校未提供确切人数,实际总数预计更高。

这一行动涉及多国学生,基数巨大的中国留学生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之一。中国教育部已于4月9日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广大留学人员,近期选择赴美有关州学习时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

吊销签证始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藤校,最初主要针对参与过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的学生,但随后的考虑因素扩大到违章、醉驾等轻微"犯罪",甚至连在社交媒体发表过政治言论也被纳入。受影响的学生涵盖每个阶段,有人正准备进行论文答辩,或已经毕业进入实习阶段。

被吊销签证的学生们面临艰难抉择--在移民和海关执法局 (ICE) 来抓人之前离开美国,这意味着放弃学业;暂时不离境,寻求法律帮助。

多所美国高校在答复《凤凰周刊》的邮件中称,校方正在跟进事态进展,帮助受影响的学生。其中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回复称,"校方正在努力收集有关国际学生以及美国政府政策变化的信息。此外,学校致力于支持所有在校工作的学者,努力确保学生在这个动荡时期保持安全和稳定。"

多所高校表示,未被告知学生签证被吊销的原因。

移民律师和政策专家表示,对国际学生的行动是特朗普政府更大规模的打击移民和驱逐行动的一部分。"我认为(政府)现在的行为和其他执法行动用的策略是一样的,那就是制造恐惧、恐慌……从而让人们离开。"美国移民律师协会候任主席杰夫·约瑟夫(Jeff Joseph)直言,"如果你是一名国际学生,并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应该找律师咨询一下,看看有哪些选择。尤其是那些有过犯罪记录或参与过政治活动(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过政治言论)的人。"

"未给任何理由就吊销签证"

目前,大多数被吊销签证的是持有F-1(学生签证)或J-1(交流访问者签证)签证在美学习的国际学生。

自3月下旬以来,不少国际学生的SEVIS账号被毫无征兆地标记为 "Termination(终止)",这种情况通常由美国国土安全部(DHS)或是学校的指定校方官员(DSO)触发,表明该学生不再符合F-1或J-1签证的法律要求。

SEVIS即美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信息系统,它是由国土安全部建立的一个联网数据库,用来监控和管理在美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信息。它会持续追踪学生的学术状态、居住地址、课程变更、就业授权等信息,以确保其身份合法性。

如果学生违反规定,例如未注册课程或从事未经授权的工作,其SEVIS账号就可能被终止。该学生的签证将立刻失效,其在美身份随之结束,也无法继续实习(如OPT/CPT资格)。该学生必须先离开美国,否则将面临被拘留和驱逐出境的风险。在获得新的签证之前,无法重新进入美国。

大多数被吊销签证的国际学生持有F-1签证。

由于中国在美留学人数众多,自然成为"重灾区"。一名在宾夕法尼亚州学习工程学的中国留学生告诉美国《华尔街日报》,他的签证被吊销时未给出任何理由,他表示,"我们花了太多钱,却要经历这样的噩梦,我后悔来到这里。"

另一位在纽约的中国留学生称,她正在检查自己的社交媒体帖子,确保里头没有任何可能引发麻烦的内容,而她的父母已经在劝她回国,"我从未想过,在美国会害怕自己发的帖子"。

《凤凰周刊》记者加入了一个中国留学生群,发现里面充斥着担忧和恐惧的情绪。已被吊销签证的学生不知下一步该如何应对--是否要立即回国?不离开是否算非法逗留?"主要不知道该不该立刻走,留下来会不会被抓,回去的话学业怎么办,还能再次拿到签证吗?我觉得这个概率挺小的。"一名学生坦言。

找到实习的学生则不得不停止工作,有人表示不确定自己抽到的工作签证是否仍然有效;一些有过交通违章记录、暂未收到通知的学生更是焦虑不安,仿佛有把剑悬在头顶。一些毕业在即的学生也在群里求助,"今年4月底毕业,被吊销签证的话该怎么办?能等到拿完毕业证再走吗?"

一名学生说,自己于4月4日被吊销签证,但校方过了三天才告知;还有很多学生表示,吊销签证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学校,但学校也没有解决方案,得到的答复多是为学生提供法律支持或让他们自己找律师求助。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一名学生表示,自己因为2018年的一次家庭暴力事件有过被捕记录,当时在警局录了指纹,后在律师的帮助下,法官决定终止诉讼程序,此后入境美国也没遇过问题。但最近他收到通知,F-1签证已被吊销,理由是有过犯罪记录审查(Criminal record check)。

来自中国深圳的王某就读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她在小红书账号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王某还有一年毕业,近日在机场被拒绝登机,才知道自己的签证已被吊销,但此前从未收到通知。吊销原因与她之前的一次酒驾记录相关。她还说,自己的GPA高达3.95。

一些中国学生表示,曾因酒驾、超速、驾照过期而出过庭,这在美国许多州属交通违规或轻罪(misdemeanor),而上法庭的第一步往往是身份核验,记录指纹和照片,这样就会在联邦系统里留下痕迹。

随着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一些中国留学生担心,自己会成为关税战的下一个牺牲品。美国俄亥俄州最近通过《推进俄亥俄高等教育法案》,法案中特别提到将限制来自中国的资金和合作,并限制中美高校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国教育部在4月9日发布的留学预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多年来,中国留学生一直是美国最大的外国学生群体,但近几年总数有所减少。2023/2024学年,留美中国学生约27.7万人,约占美国高校国际学生总量的四分之一,同比下降4.2%。

即便如此,中国学生的教育支出是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数据,2023年中国学生在美支出高达143亿美元,占所有国际学生消费的近三分之一。若中国学生大规模撤离,将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剧烈冲击。

4月3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校区,学生们写横幅抗议特朗普政府的驱逐行动。

用AI锁定学生社交账号

眼下,受影响的高校遍布全美各地,不分地域抑或公立私立。对于暂时安全的学生来说,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只能带着一丝恐惧继续生活。

"我每天都在查看新闻。"在美已经七年、正在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从事研究工作的一名博士生说,"不知道明天早上醒来时,我的学生身份是否还存在。"

一名国际学生在社交平台Reddit上发文称,其F-1学生身份于近日被突然取消,校方国际学生办公室在邮件中要求他"立即离开美国"。该学生表示,校方引用《移民与国籍法》第237(a)(1)(C)条款作为取消依据,但未说明具体有何违规行为。

"老实说,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导致签证被取消,我没有任何未经授权的就业记录,也没有犯罪记录。我学习非常努力,GPA保持在4.0。"这名学生表示,"我真的很紧张。我做过的唯一一件事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政治梗图并取笑政客,但我不认为这会影响到我的F-1身份。我们在美国没有言论自由吗?"

一名国际学生在社交平台Reddit上发文,称其F-1签证突然被吊销。

据美国新闻网站Axios报道,一项由国务院主导的"Catch and Revoke"计划于今年3月悄然启动,它部分由人工智能 (AI) 技术驱动,通过社媒资料进行自动化分析,筛选出"疑似支持恐怖组织或具有安全疑虑"的在美外籍人士,并迅速撤销其签证。

国土安全部也在近期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专门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审查约150万名国际学生的社媒历史记录,以寻找吊销签证的潜在理由。消息人士指出,该工作组不仅聚焦于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还会追查有关学生的其他指控和犯罪记录。

"这是一场不透明且带有歧视性的行动,正在破坏美国长期以来作为全球教育中心的声誉。"新罕布夏州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法律总监贝松奈特(Gilles Bissonnette)指出。多所大学也表示,政府通常会与学校协调签证变更流程,如今却"未经通知、未明原因地直接撤销",大学是在行政单位检视学生签证状态时才发现异常,属"非常规操作"。

美国教育理事会负责政府关系的副总裁斯普雷策(Sarah Spreitzer)告诉美联社,由于不清楚导致撤销签证的原因,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感。"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和国土安全部针对这些学生采取了非常公开的行动,他们将这些学生从家中或街上带走,除非存在吊销学生签证后的安全问题,否则通常不会这样做。"她说, "这种迅速驱离的威胁是新出现的。"

对于学界的质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4月8日回应说,"由于涉及隐私,我们不讨论个人签证,不讨论统计数据或数字……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为了保障边境安全、维护社区安全,国务院每天都会撤销签证,我们还会继续这样做。"

在美国,一般只有刑事定罪才会导致国际学生失去身份,参与政治活动和交通违章很少会成为吊销签证的理由。"这颠覆了美国政府的惯常做法。"代表美国570多所院校的高等教育与移民校长联盟首席执行官费尔德布鲁姆(Miriam Feldblum)说,"政府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终止国际学生的身份,几乎没有任何解释,学校和学生也没有更正或申诉的途径。"

宾夕法尼亚州中心县地方检察官4月12日证实,过去两周内,至少有12名国际学生的F-1签证因涉嫌零售店盗窃而被移民局撤销。

宾夕法尼亚州民主党众议员保罗·塔卡克(Paul Takac)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到震惊,并称特朗普政府的行为"不符合美国精神"。塔卡克写道:"因政治表达、轻微违规或其他未知情况而突然终止法律地位,违反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即言论自由、正义和正当程序。针对国际教职员工或学生的行为会侵蚀信任,并削弱我们在世界的地位。"

4月3日,学生们在波士顿大学办公室外进行抗议。

"是否值得冒险去美国留学?"

这一波突如其来的签证吊销行动,部分与学生参与亲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有关,也有部分个案涉及所谓的"轻微违规行为",包括交通违规、生活纠纷等。然而,绝大多数受影响学生与学校至今未收到正式通知,也无法得知具体原因,导致校园内恐慌蔓延,法律诉讼也随之展开。

达特茅斯学院的博士生刘晓天(Xiaotian Liu)是第一位起诉成功并恢复签证的中国留学生,他此前在该校计算机科学系担任研究助理。

4月4日,刘晓天接到校方邮件,告知他的F-1学生签证已被吊销。随后,刘晓天在新罕布什尔州地方法院起诉国土安全部,并将国土安全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代理局长托德·莱昂斯(Todd Lyons)告上法庭。

刘晓天的律师团队指出,刘晓天从未在美国违反任何交通规则,更遑论犯罪,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抗议活动,吊销其签证的举动违反《行政程序法》及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保障的正当法律程序权。

4月9日,新罕布什尔州地方法院法官萨曼莎(Samantha D. Elliott)批准了一项临时限制令,要求立即恢复刘晓天的F-1签证。这让他暂时摆脱身份危机。

除了学生个体,包括"国家移民专案"(National Immigration Project)在内的多个非政府组织也在针对当前的个案发起集体诉讼,质疑联邦政府未经正当程序即撤销签证的合法性。移民专家说,学生可于五个月内申请恢复签证资格,但若遭拘留或遣返,重返美国将变得更加困难。

作为支持,一些院校也向国际学生提供讲座,告诉他们如何与联邦移民官员打交道,并为担心身份问题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有的学校甚至为国际学生支付咨询移民律师的费用。

一些高校已开始为国际学生提供帮助。

据俄亥俄州立大学统计,截至目前,该校已有七名国际学生被吊销F-1签证。俄亥俄州立大学在发给《凤凰周刊》的邮件中回复称:"吊销学生签证的问题仍在发酵,我们也在密切关注相关动向。但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我们始终是一所欢迎来自世界各地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大学。"

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特德·卡特(Ted Carter)对此表示,"我们并未收到政府关于此事的正式通知,也未获得有关这些学生签证被撤销原因的任何信息。我们已经与这七位学生取得联系,向他们提供了相关资源和支持。"

他还称,校内多个部门,包括学术事务部、法律事务部、国际事务部等正在协调合作,动员一切可用资源为学生们提供帮助。

特朗普早就说过,"太多的高校和学校系统(在向学生)进行激进左翼思想灌输,而不是(从事)教育。"

重返白宫以来,特朗普便誓言要对那些被其视为"自由主义温床"的大学采取行动,还屡次威胁要冻结一些高校的联邦资金拨款。据特朗普政府的一位官员称,联邦政府已经冻结对康奈尔大学的逾10亿美元联邦资金、西北大学的7.9亿美元联邦资金。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内的知名院校,已有超过100亿美元的联邦资金被撤回、暂停或接受审查。

今年3月,白宫指责哥伦比亚大学在此前的大规模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期间未能抑制校内的"反犹主义",因此将取消对其提供的4亿美元联邦拨款。哥伦比亚大学为保住拨款,同意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改革,包括赋予警方逮捕学生的权力,并将禁止学生在抗议活动中佩戴口罩等。

此举引发强烈反弹。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团体3月25日甩给特朗普政府一纸诉状,指控其迫使哥伦比亚大学收紧校园抗议活动规则,并将中东研究系置于外部监督之下。

哈佛大学也面临类似压力--特朗普政府官员4月11日向哈佛大学致信,要求学校进行"有意义的治理改革与重组",包括削弱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校务中的权力;采用并实施基于能力的招聘和录取政策,停止一切基于种族、肤色和国籍等因素的优待;改革国际学生的招生流程,避免录取敌视美国价值观和制度的学生,包括支持恐怖主义或反犹主义的学生;关闭所有"多元化、公平与包容(DEI)"政策相关的项目。

冒着拨款被取消的风险,哈佛大学拒绝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整改要求。4月14日,哈佛大学校长艾伦·加伯在致哈佛社区成员的一封信中写道,政府提出的要求已经超出了联邦政府的权限。哈佛大学已通过法律顾问告知政府,不会接受其此前提出的要求。加伯说:"哈佛大学不会在独立性和宪法权利上妥协。"

特朗普政府当晚宣布,将冻结对该校总额为22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以及6000万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项。

4月14日,哈佛大学校长拒绝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要求。

丹麦罗斯基勒大学国际发展研究副教授索姆迪普·森(Somdeep Sen)撰文指出,"每一位在美国的国际学生都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随时可能因为参加抗议活动、撰写文章或表达令白宫或其盟友不满的观点而被绑架、拘留和驱逐出境。"

"目前看不到任何有效的法律途径或政治喘息的机会。因此,未来的国际学生应该谨慎思考:去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是否值得冒这个险?"索姆迪普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