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氛围越来越浓了,大街上不仅有各式各样的年货,还有很多拿着行李准备去车站的打工人。

腊月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月,节日和习俗都是特别多的。接下来将迎来小年,在民间这天有祭拜"灶王爷"的习俗,人们会供上很多酒菜,贿赂灶王爷,让他吃的开开心心,在玉帝多说美言,回来时最好带点儿钱来分分,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今年的腊月廿一这天非常重要,它是甲辰龙年里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节气",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和冬季里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寒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再过15天就将"冬去春来",进入春天了。同时,二十四节气也开启了新一轮循环,进入万物复苏的"立春"时节。

在民间,一直有着"最怕大寒是晴天"的说法,那么大寒放晴有何说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农谚是怎么说的吧!

1、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这句农谚中的"三白"指的便是雪,大寒时节要是能降下三场大雪,那便是来年丰收的吉兆。

雪在冬季的田野上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它宛如一层厚厚的棉被,严严实实地覆盖在大地之上,有效地阻隔了严寒对土壤中农作物根系的侵袭,为其营造出一个相对温暖且稳定的小环境,极大程度地保护了越冬作物免受冻害之苦。

当春日暖阳洒下,冰雪消融,雪水缓缓渗入土壤深处,不仅为干涸的土地带来了丰沛的水分,滋润着即将复苏的农作物,还携带了空气中的氮化物等养分,为土壤补充肥力。

如同大自然精心调配的天然营养液,滋养着大地万物,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农人们对丰收满怀期待,衣食无忧。

2、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这句农谚精准地揭示了大寒与春分之间微妙的气候关联。

大寒理应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如果此时天气反常地温暖晴朗,没有了应有的凛冽寒意,那么这种气候异常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大气环流可能因此紊乱,进而导致后续季节的天气节奏失调,到了春分时节,本应是春暖花开、阳气上升、气温回暖的时期,但由于大寒时的气候失常,春分可能会出现气温偏低、回暖迟缓的现象,严重影响春播作物的适时播种与幼苗生长。

农作物的生长进程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一环出错便可能影响全年的收成,所以大寒的寒冷对于维持正常的气候与农业周期至关重要。

3、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

形象地描绘了大寒天气与后续湿气及寒冷程度的关系。

要是大寒期间牛棚里潮湿泥泞,这意味着空气湿度较大,水汽充足,往往预示着寒冷天气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会一直延续到次年的三月三。

长时间的低温寒冷环境,对农作物的考验极为严峻。一方面,持续的寒意可能阻碍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的返青生长,使其生长进程滞后;

另一方面,过多的湿气在低温下可能引发病虫害滋生,给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埋下隐患,威胁着农业生产的稳定与丰收。

4、大寒晴,春霜猛

这句农谚直白地指出了大寒晴天与来年春霜的紧密联系。

大寒放晴,看似阳光明媚,实则可能隐藏着危机,晴朗的天气使得地面热量散失较快,夜间气温迅速降低,土壤与空气中的水分容易凝结成霜。

而到了春天,农作物已开始萌芽生长,此时突如其来的春霜,就像一场冷酷的灾难,会冻伤幼嫩的植株,破坏农作物的细胞结构,影响其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