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突然出手,打了美方一个措手不及,特朗普感慨:美国要适应了

中方突然出手,打了美方一个措手不及。

满载集装箱的货轮停靠在港口

10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公告,将于14日起对美国相关船舶分阶段收取 "船舶特别港务费"。

更令白宫焦虑的是,船舶收费只是中方近期战略组合中的一环。

就在海事公告发布前一天,中国商务部宣布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对稀土物项以及相关技术产物实施许可管理,军事用途出口 "原则上不予许可"。

稀土与船舶的双重反制形成了巧妙协同:前者卡住美国高端制造的 "原材料脖子",后者击中其国际贸易的 "物流命脉"。

面对这记 "组合拳",美国陷入了应对困局。

特朗普在白宫内阁会议上讲话

特朗普在当天的白宫内阁会议上,强调美国"能够适应"中国的新出口管制,然而话里话外却透露着不自信。

过去,美国都是强调"主动出击",如今却要学着"被动适应",不得不令人感慨,中美之间的风向真的要变了。

而这一次中方密集出手,也确实打了美方一个措手不及。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一名白宫官员抱怨称,中方发布新规之前,完全没有提前通知美方。

然而白宫的这通抱怨,不仅暴露了虚伪的底色,也扯下了霸权底气不足的"遮羞布"。

白宫发言人莱维特

美方官员急不可耐地指责 "中方未提前沟通",却刻意回避了一个关键事实:这场贸易领域的博弈,从始至终都是美国率先发难。

回溯事件源头,今年4月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借301调查之名,率先锁定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三大领域,宣布将对中国相关船舶加收港口费。

紧接着,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进一步明确收费标准:中国船东运营的船舶每净吨收费50美元,中国制造的船舶每净吨18美元或每集装箱120美元。

在制定计划期间,美方从未就此事与中方协商,更未考虑全球航运业的反对声音。如今却反过头来,抱怨中方"不提前打招呼",岂非太过双标?

美国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

而且,美国造船业的空心化早已是公开的秘密:2024年美国商用造船数量不足10艘,而中国同期交付量超1000艘;

即便美国国会推出巨额补贴法案,试图重振造船业,也因熟练工人短缺、技术断层等问题收效甚微。

这种产业实力的悬殊,让美国的 "制裁牌" 沦为自伤利器。

美方曾计划对中国船舶征收最高150万美元的费用,但在国内行业强烈反对下被迫缩水--美国零售商警告,额外成本将直接推高通胀。

美国制造业陷入"空心化"困境

面对美方的单边主义行径,中方的反制堪称 "精准回应"。

10月1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对美船舶的特别港务费分四年阶梯上涨,从每净吨400元逐步增至1120元,且明确了 "单船年收费不超5航次、同一航次首港收费" 的规则。

这一设计既符合我国海运条例的法律框架,又避免了对全球供应链的过度干扰,与美方 "一刀切" 的收费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反制,则直击美方"要害":

亚洲航线是美国船企的营收目标之一,阶梯式收费恰好覆盖美国 "12年造船复兴计划" 的关键期,相当于精准掐住了其产业升级的资金命脉。

中美关系

说到底,这场海事博弈的本质,是霸权思维与多边规则的碰撞。

美国试图用国内法凌驾国际法,靠保护主义重振本土产业,却忽视了全球产业链的客观规律--

中国占据全球53%的船舶订单份额,90%的稀土分离加工产能,这种产业优势绝非制裁能撼动。

而且中方的反制并非 "过度反应",而是对单边主义的必要纠正,对自身权益的合法捍卫。

当洛杉矶港的中国船舶依旧有序靠泊,当全球航运公司继续在中国船厂下单,白宫或许该明白:抱怨解决不了稀土短缺,更救不了衰落的造船业。

美国总统特朗普

在公平贸易的规则面前,与其指责他人,不如先纠正早已失灵的霸权逻辑、放下动辄制裁的任性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