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婚姻观念里,有一句俗语流传甚广--"宁娶寡妇,不娶生妻"。那么,什么是"生妻"?为何古人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生妻"一词最早源于李陵的《答苏武书》,起初它指的是年轻的妻子,后来逐渐演变成对丈夫健在却被离弃女子的称呼。在古代,"生妻"主要涵盖两类人。一类是被夫家休掉的女子,封建礼教之下,婚姻的解除有着严格的规定,女子一旦触犯"七出"之条,像不顺从父母、没有生育子女、行为不检点、嫉妒心过重、身患恶疾、多嘴多舌、有偷窃行为等,就极有可能被夫家休弃,从而成为"生妻"。另一类则是因特殊原因主动离开丈夫的女子,例如丈夫失踪,婆家无人照料,女子无奈改嫁;或者家中遭遇重大变故,女子被迫到新的地方隐姓埋名重新生活,这类女子也被称作"生妻" 。

古人之所以秉持"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的观念,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社会舆论与道德观念层面来看,"生妻"往往容易遭受品行质疑。在古代,被休的"生妻"常常被认为是违背了"三从四德"等妇道规范,存在品行上的瑕疵。即便可能是被冤枉,或者是因为一些在现代看来并非严重的缘由被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很难摆脱这种负面舆论的重压。与之不同的是,寡妇仅仅是因为丈夫去世而单身,其品行通常不会遭到这样的质疑。并且,古代对女性贞洁极为重视,寡妇的丈夫离世,不存在失贞的问题。但"生妻"要是因"淫"等缘故被休,就会被视作破坏了贞洁,这在将贞洁视为重要道德标准的古代社会,是很难被接受的。

在家庭关系与稳定性方面,寡妇经历过完整的家庭生活,积累了处理家庭关系、照顾家人的经验,同时也因为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往往会更加珍惜新的家庭。而"生妻"由于被休的经历,内心可能会留存之前家庭矛盾的阴影,在新家庭中处理婆媳关系、夫妻关系时可能会较为棘手,容易引发新的家庭矛盾。此外,"生妻"的前夫有可能出现,若要求复婚或者有其他纠缠行为,会给新家庭带来法律纠纷以及社会舆论压力。寡妇的丈夫已经去世,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家庭关系相对更为简单。

从家族利益与社会影响角度而言,在古代,婚姻是家族之间的大事,与家族声誉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娶"生妻"可能会被认为家族接纳了有"问题"的女子,从而影响家族名声。而娶寡妇一般不会对家族声誉产生此类负面影响。在封建时期,婚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生妻"被休的情况可能破坏了原有的婚姻关系和家族间的联姻结构,被视为对社会秩序的一种扰乱。寡妇则不存在破坏现有社会关系的问题,更契合社会对婚姻稳定的期望。

"宁娶寡妇,不娶生妻"这一观念是古代特定社会环境、道德观念和家族利益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