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夜至21日凌晨,俄罗斯军队发动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协同打击,动用450枚远程武器,覆盖基辅、哈尔科夫等主要城市。
随后乌克兰便宣称拦截224个目标,包括200架飞机和部分导弹,但基辅多地仍发生剧烈爆炸。
乌克兰军队则用无人机反击俄罗斯边境,俄国防部表示一夜击落了74架乌克兰无人机,但是丝毫没有提到本土受损的情况。
这次"互殴"事件发生在俄乌谈判前夕,也让国际社会猜测新一轮的俄乌谈判很难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俄罗斯之所以会轰炸乌克兰,就是想打破乌军防线僵局,从而摧毁西方的援助装备。
此前俄罗斯就已经摧毁乌克兰价值20亿美元的军火,其中包括了30枚爱国者导弹和大量炮弹,目的是瘫痪乌克兰的防空体系。
乌克兰的反击则是回应俄罗斯领土扩张,并争取在后续的谈判中获取更多筹码。
但目前来看,俄罗斯和谈的要求就是乌克兰接受割地条件,此次与俄罗斯之间的"互殴",非但不能促成停火,反倒让乌克兰出现了巨大的损失。
暴雨导致基辅的能见度大大降低,乌军的高射炮和防空导弹无法有效瞄准低空飞行的无人机。
轰炸过程中,俄罗斯集中打击其能源设施和军工基地,加剧电力短缺和和后勤危机。
反倒是俄罗斯只消耗了武器装备,未报告出现重大人员伤亡,最大的损失就是因乌克兰的轰炸导致俄罗斯机场停飞24小时,上千名旅客被迫滞留机场过夜。
"互殴"结束后,乌克兰指责俄罗斯军队袭击了基辅、哈尔科夫等城市的居民区,其中就包括了幼儿园、民用建筑和能源设施。
通过强调平民目标受害,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还能弱化自身军事方面的损失,以免打击士气。
但此次俄罗斯的主要目标却是乌克兰的弹药库、无人机生产车间和后勤枢纽,所谓的能源设施,也是军工能源设施,意在削弱乌军的武器产能。
通过塑造"精准打击"的形象,既能规避战争罪的指控,也能削弱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援持续性。
不过就在俄乌"互殴"的同一时间,俄罗斯就在乌克兰东部的波克罗夫斯克地区集结了16万兵力。
俄军对波克罗夫斯克已经围城六个月,如今加速对这一地区的军事部,就是想控制周边矿区高地,从而切断乌军通往市区的补给线。
波克罗夫斯克是顿涅茨克最后的交通枢纽,连接克拉马托尔斯克等四大防御区,只要控制此地就能切断乌军40%的补给流量,让乌东防线崩溃。
俄军逼近的克拉斯诺里面斯卡娅煤矿,是乌克兰的第二大煤矿,每年产煤量能达到数百万吨,周边还有锂矿等矿产。
只要占领这一矿区,就能让乌克兰的冶金产能腰斩,从而破坏其与美国之间的矿产合作协议。
若是俄罗斯能够抢占波市,俄军就能获得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推进的跳板,从而彻底分割乌东与中部之间的联系。
届时普京的"完全解放顿巴斯"目标就能得以实现,打开西进的主要通道。
不过也正是俄罗斯的步步紧逼,让西方国家开始启动"50天援乌计划"。
俄罗斯清楚的知道乌克兰军工产能不足、西方国家支援滞后,因此便通过消耗战的方式持续消耗乌军兵力和装备。
面对俄罗斯轰炸之时,乌军反击能力严重不足,导致防线持续松动。
于是西方国家便用"50天计划"紧急应对乌克兰的困境,德国调拨库存2套"爱国者"协同,挪威则追加10亿欧元无人机采购,覆盖乌克兰关键城市的防空。
英国则拨款7亿英镑购买炮弹,加拿大则投入20亿加元军援。
美国也借此机会发话,表示要对俄罗斯加征100%的关税,同时限制那些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
欧洲也同步推动"二级制裁",试图切断俄罗斯的外汇渠道。
不过西方国家的支援却很难改变当前乌克兰的困境,武器交付延迟、军援输血实为贷款,这场冲突越打下去,乌克兰陷得就越深。
俄罗斯处于胜局已经是既定事实,可谁知俄罗斯的"后院"阿塞拜疆却突然"失火"。
7月19日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宣布,就2024年12月阿塞拜疆航空客机在哈萨克斯坦坠毁事件向国际法庭起诉俄罗斯,指控客机飞跃俄罗斯车臣首府时遭遇"外部攻击"。
同时首批1000名阿塞拜疆特种部队也再乌克兰扎波罗热前线进行部署,意在帮助乌克兰对抗俄军。
此举被视为对俄罗斯的公开军事挑衅,背后则暗藏着土耳其和北约的战术支持。
此时俄罗斯主力军正深陷乌东战场,南高加索地区防务虚空,此时阿塞拜疆的行动就是在趁俄罗斯分身乏术,对其捅一刀。
俄罗斯被西方国家限制,阿塞拜疆就能凭借自己的海中油气资源和"中间走廊"计划,试图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能源的枢纽。
俄罗斯如今所控制的"赞格祖尔走廊"若被阿塞拜疆夺取,将会彻底改写欧亚地区的能源地图。
阿塞拜疆的挑衅行为对俄罗斯来说非常棘手,南高加索地区是俄罗斯传统"特权利益区",是印度-伊朗-俄罗斯的"国际南北走廊",若俄罗斯失去此地,将意味着这一走廊中断,俄罗斯只剩北极航线一条通道。
若阿塞拜疆失控,车臣、鞑靼斯坦等俄联邦主体也会效仿阿塞拜疆反抗,从而引发俄罗斯内部分类。
阿塞拜疆的突袭本质是俄罗斯帝国余晖消退的缩影,若是普京无法快速稳定南翼,高加索的火药桶将引爆连锁崩塌。
未来的俄罗斯能否从困局中走出来,只看普京总统会如何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