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诞生开始,饮食就是我们人类每天必须都要进行的行为。因为饮食是人类补充营养、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而生活,不过一日三餐四季,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说,有烟火味的生活,才是人们向往的幸福的生活。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历经几千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真的可以用"博大精深"四个字来形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开始由吃得饱,转向吃的健康。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长寿。
健康长寿,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无数人开始想尽办法,比如坚持每天运动、改善睡眠质量、健康饮食等多个层面来调整自己的身体,希望能让自己身体更健康,寿命增长。而这其中,吃的环节更是尤为关键。
饭量决定寿命?吃这个量真的能延寿
老话道:"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饮食真的是寿命长短的关键?
为了揭秘饮食的健康机制,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和威斯康星大学以恒河猴(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达93%)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为期20年观察研究。
研究发现,每天进食量减少30%的猴子,最长寿命达到43岁,相当于延寿了20年,并且这些长寿的猴子,在30岁左右也没有任何衰老痕迹。而随意进食的猴子,死亡率是控制进食量猴子的3倍,高达37%。
而现代研究也发现了饭量和寿命之间的关系,最健康的饭量是--七分饱。
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Carla B. Green和Joseph S. Takahashi教授领衔的团队,通过对比无限制喂养小鼠和热量控制(比正常饮食热量减少30%)的小鼠。
结果发现,后者小鼠的寿命延长10%,更厉害的是,若是控制热量的小鼠升级为晚上限制饮食,该小鼠的寿命延长35%。可见,正确的进食时机和热量限制,对小鼠的寿命有加成作用。
科学家很快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适当减少饭量,的确有助于延年益寿。
如果按照饭量减少1/3这样的原则,那么这意味着我们每餐饭吃七分饱就可以了,七分饱让我们既不会感觉到饿,也不会有餐后的饱胀感,更不会导致营养不良。如果等你感到明显的腹胀时,其实你已经吃得很多了。
大量的研究标明,适当减少饭量有助于健康。
这样的好处包括控制体重、延缓衰老、延长寿命、降低一系列慢性病的发病率。
那么,长期吃的太饱对身体到底有何危害呢?
一、引起肥胖
吃饭吃到撑才停下,会带来肥胖的问题,因为吃进去的能量远远大于身体所需要的,食物消化不完,就会存在身体里,慢慢转变成脂肪。当下社会,人们缺乏锻炼,加上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时间一长,体型变胖是肯定的,严重的还会造成其它代谢方面的疾病。肥胖,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不仅会降低大家平时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人体的一些生理功能。
二、增加肠胃负担
吃撑了才停下来,会对肠胃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吃进去的食物太多,肠胃消化的负担就会加剧,脱离了顺畅的代谢过程,不仅让食物无法有效代谢,还会造成消化不良,使消化系统紊乱。如果天天都吃撑,早晚有一天会患上肠胃病,所以,趁自己的身体还没出现大问题,及时改掉吃饭吃太饱的坏习惯。
三、大脑反应变慢
食物在肠胃中的消化、吸收过程,是需要血液促进肠胃运作的。身体中血液的总量是一定的,一旦食物吃得太多,肠胃消化会需要更多的血液参与,自然能供给大脑的血液,相对应的就减少了,大脑就会出现迟钝、反应变慢的情况。
四、损伤胰岛功能
随着餐桌上的食物更加丰盛,口感更加独特,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吃太饱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大家都知道,吃完饭后,血糖会升高,胰岛便会分泌胰岛素去调整血糖状态,但是长期吃太饱,就会给胰岛带来负担。慢慢地身体对于正常的血糖控制越来越困难,甚至会患上糖尿病这类慢性病。
想要长寿,还得养成4个进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或将有效延寿,所以想要长寿,除了避免暴饮暴食,还得养成4个进食习惯:
1.少食多餐
早午晚三餐应该避免吃得过饱,如果下午或晚上等时段容易感到饥饿,那可以考虑适当加餐,喝一杯低脂酸奶或吃一个水果,尽量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
2.细嚼慢咽
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应该充分咀嚼食物,吃一顿饭的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吃得太快,大脑来不及接收信息,就容易吃撑。
3.清淡饮食
饮食要清淡,少吃盐,少用油,烹调油尽量选择豆油、菜籽油、调和油、茶油、橄榄油等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植物油。盐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6g以下,咸菜、腐乳、黄豆酱等含盐量较高的食物也要少吃。
4.调整进餐顺序
进餐顺序也有讲究,一般建议为先喝汤、再吃蔬菜、接着吃肉、最后吃主食。只是这样简单的调整一下进食顺序,就能有效限制热量摄入,降低血糖和血脂,也让我们更容易产生饱腹感,不容易因进食量减少而感到饥饿。
结语:饭量的多少的确会对寿命的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饭量减少1/3可以延寿20年的说法的确还没有在人类中证实。建议大家在日常饮食中,尽量可以保持营养均衡,平衡膳食,共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