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现在很想知道,这次发射失败的原因何时能彻底查清?
印度当地时间5月18日凌晨5点59分,ISRO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搭载地球观测卫星"EOS-09"从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升空。发射约6分钟后,第三级发动机运行出现异常,卫星最终坠毁。
当被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问及"是否会对发射流程进行全面审查"时,ISRO负责人纳拉亚南回应称:"我们当然会",他还特别强调"航天任务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ISRO确认火箭第三级故障导致发射失败】
请注意,这次发射失败距离PSLV火箭上次任务失利仅过去三年,而ISRO此次选择在凌晨时段发射,本身也是一种试图规避技术风险的主动调整。
实际上,ISRO自今年1月重启高密度发射计划后,已多次表示要"提升成功率"。本周一(5月13日),该机构还宣布与欧洲航天局达成技术合作意向,却未料到三天后就遭遇重大挫折。
ISRO如此急于恢复发射节奏,背后是印度在航天竞赛中面临的压力。他们开始发现,这场由莫迪政府推动的"太空强国计划",正面临着难以平衡的技术与资金困境。
在ISRO最初的规划中,本打算先通过PSLV火箭积累经验,再集中资源发展GSLV-Mk III重型运载火箭。但现在近40天过去了,他们发现这种稳妥策略行不通了:一方面,PSLV的可靠性远未达到预期,就连执行过20余次任务的成熟型号,都频繁出现发动机异常。另一方面,他们远远低估了国际舆论对连续失败的反应--每推迟一次发射,印度在商业卫星市场的份额就流失一分。
更重要的是,随着竞争对手加速布局,ISRO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调试问题,只能优先保障政府主导的战略项目。
【ISRO被迫调整优先级,战略项目面临延期风险】
本周五(5月16日),纳拉亚南承认"无法同时推进所有项目",而作为替代方案,ISRO将暂停部分商业卫星发射,集中资源攻关关键技术。
根据他的说法,在未来两到三周内,ISRO技术委员会将向"受影响的国际客户"发送信函,告知他们"发射计划的调整时间表"。
他说:"我认为这非常必要,我们不能同时满足所有合作伙伴的需求。"
而就在半个月前,ISRO还声称"2025年将完成12次发射任务"--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目前实际完成次数还不到预期的三分之一。
【ISRO此前豪言12次发射,现实完成率不足三成】
显然,ISRO其实是发现技术瓶颈难以突破,而且自身的资金与人才储备也不足以支撑高强度任务。
而作为解决方案,印度政府打算追加2亿美元预算,用于引进俄罗斯发动机技术。之前也提到过,PSLV的第三级发动机长期依赖国产低温技术,但该技术的成熟度始终饱受质疑。
这个决策大概率是匆忙做出的,因为莫迪政府早前已宣布5月为"航天复兴月",急于在国际舞台展现成果。
他们也知道这种"技术输血"并非长久之计,纯粹是为了应对眼前的舆论危机。
而事实已经证明,临时抱佛脚并不管用。那么不如赶紧调整战略,放弃部分商业订单,集中精力解决核心技术问题。
【印度政府追加预算引进俄制发动机,试图扭转颓势】
可以说,现在的局势完全逆转了:原本被视为"压舱石"的PSLV火箭,如今成了拖后腿的短板。这也不难解释,为何ISRO急于重启独立技术攻关了。
ISRO如果手里有可靠方案,可能倒不会这么急。但事实就是,现在他们在低温发动机领域几乎没有太多牌可打了。
周一(5月13日),纳拉亚南在谈及EOS-09任务时,突然表示"技术突破将对印度的太空战略非常关键"。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ISRO在为失败找托词,而所谓"技术突破"一直都是航天机构应对危机的常用话术。纳拉亚南现在要把这张牌打出去,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故障原因仍无头绪。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在俄乌冲突持续影响全球航天供应链的情况下,印度也急于在其他方向打开突破口,证明自身实力。
16日的土耳其航展上,印度LCA"光辉"战斗机的飞行表演因机械故障中断,未能吸引预期订单。ISRO虽然还在媒体面前强调"航天是印度的优势领域",但心里也清楚,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复制"月船3号"的成功了。
伊朗这边,双方在过去一个月就卫星发射合作举行了3轮谈判,目前已进入讨论发射窗口的阶段,但也是最敏感的部分。谁也不知道谈判会否重蹈2024年的覆辙--当时就是因为技术细节谈崩,导致合作流产。
ISRO希望通过紧急技术升级,尽快从这次失败中恢复:既是为了挽回国际声誉,也是为了争取更多政府预算。但问题在于,印度民众现在还愿意给他们这个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