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美国海军成立25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美军的"杜鲁门"号航母又出了一次大丑。有细心的媒体发现,在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时,这艘航母右舷的一处区域被美国海军用一面巨幅旗帜刻意遮挡--而这一区域,正是"杜鲁门"号8个月前撞船后留下的伤痕,它居然还没被修好。

图注:美国海军用一面巨幅旗帜刻意遮挡"杜鲁门"号受损位置

今年2月,"杜鲁门"号在埃及塞得港附近执行部署任务时,与一艘土耳其籍大型商船"贝西克塔斯-M"号发生意外碰撞。

根据美国海军事后发布的现场图片及事故报告可知,碰撞造成航母三号升降机后方舰体结构严重受损:外层高强度防护钢板出现大面积凹陷与撕裂,部分舷侧舱室舷窗碎裂,甲板边缘防护护栏断裂,局部舰体框架轻微变形。
不过,事故未波及航母核心系统--核反应堆、蒸汽轮机等动力装置运行正常,弹射器、阻拦索等舰载机保障设备未受影响,舰员与舰载机也无伤亡和损失。美国海军当时对外表示,"杜鲁门"号将前往希腊苏达湾的美军海外维修设施,进行针对性修复。但最终,该舰还是撤回本土进行维修。

图注:今年2月,"杜鲁门"号被撞后导致舷侧结构局部损伤

其实"杜鲁门"号的损伤属于典型的"舷侧结构局部损伤",修复难度并不高。但截至特朗普登舰时,已经快过去8个月了,该舰损伤区域仍未完成修复,仅靠一面旗帜来遮挡,这一异常情况反映出美国造船工业与海军维护体系显然是出了很大的问题。

近年来,美国造船业的持续衰落,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当前美国本土具备核动力航母建造与大修能力的船厂仅纽波特纽斯造船厂1家,具备大型水面舰艇维修资质的船厂不足10家,且普遍面临三大困境:

一是产能饱和,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同时承担"福特"级航母建造与"尼米兹"级航母中期换料大修任务,船坞资源长期被占用,无暇承接"杜鲁门"号这类"非紧急维修";

图注:当前美国本土具备核动力航母建造与大修能力的船厂,仅纽波特纽斯造船厂1家

二是技术与人才断层,造船行业对专业技能要求高、工作强度大,年轻劳动力吸引力不足,老一代技术工人退休后,熟练焊工、结构工程师等关键岗位缺口达30%以上;

三是供应链断裂,军舰维修所需的特种钢材(如HSLA-115高强度钢)、专用焊接材料等,因美国制造业外流,需从日本、韩国进口,采购周期长达4-6个月,直接延长维修准备时间。

除了造船业的问题,美国海军内部的管理机制与资源调配问题同样突出。一方面,维修优先级设置不合理。近年来美国海军将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地区",为维持前沿部署存在,将有限的维修资源向部署频率高、任务紧急的舰艇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像"杜鲁门"号这种"非战斗损伤",自然就被排在了维修优先级的末尾,没人管也没人问。

图注:"杜鲁门"号三号升降机后方舰体结构严重受损

另一方面,责任追溯与监管机制失效。事故发生后,美国海军仅对"杜鲁门"号舰长与航海长进行行政处分,未就维修延误问题成立专项调查组,也未明确具体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导致维修推进缺乏有效监督;

此外,经费分配失衡,维护保养经费不足也是问题,部分船厂因经费不足,甚至缩减维修人员编制,进一步降低维修效率。

制造业衰落对美军装备建设的影响并非个例,"福特"级航母二号舰"肯尼迪"号的交付延误便是典型佐证。今年7月,根据美国海军披露的项目评估报告,"肯尼迪"号原计划今年7月交付,因关键系统集成延迟、零部件供应短缺等问题,交付时间将推迟至2027年3月,延误时长达20个月。

图注:"肯尼迪"号原计划今年7月交付,但最终推迟至少20个月

从军事战略角度看,"杜鲁门"号维修延误反映出美国海军"全球存在"与"维护能力"之间的矛盾已逐渐凸显。美国海军现役11艘核动力航母中,目前是常年有4到5艘处于维修或保养状态,可随时部署的兵力仅5到6艘,若维修效率持续下降,将进一步压缩部署兵力规模,削弱其在关键海域的战略威慑能力。

此次美军用旗帜遮挡破损部位,本质上是为维护"海军强大"的形象刻意掩饰问题,但这种"遮丑"行为显然无法掩盖美国造船工业衰退与海军维护体系低效的现实。

综合来说,"杜鲁门"号8个月没修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是美国制造业外流、产业结构问题、军事战略铺得太开等多种矛盾凑到一起的结果。要是美国不解决造船业缺产能、缺人才、缺供应链的问题,不把海军内部修船的管理机制理顺,以后还会有更多军舰像"杜鲁门"号这样,带着伤来"撑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