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黑海西北部水域,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海军航空兵的飞机摧毁了4艘美制军用快艇,这些快艇上载有数十名(约80名)前往克里米亚塔尔汉库特角的乌军陆战队官兵以及相应的登陆装备。这场战斗的背后,是俄乌冲突中日益凸显的无人艇作战新态势。

泽连斯基(资料图)

2022年10月29日,乌克兰使用七艘无人艇和九架无人机突袭塞瓦斯托波尔港,这是俄乌冲突中无人艇首次被大规模应用。此后,无人艇作战愈发频繁。2023年,乌方多次出动无人艇对克里米亚地区相关设施和黑海的俄方目标展开攻击。例如,7月17日凌晨,克里米亚大桥遭两艘乌克兰无人艇袭击,四条公路车道中的两条严重受损;5月24日,俄罗斯黑海舰队"伊万·胡尔斯"号侦察舰遭乌军三艘无人艇攻击;6月11日,黑海舰队"亚速海沿岸"号侦察舰遭乌军六艘无人艇偷袭;8月5日凌晨,俄罗斯"白鲑鱼"号油轮在刻赤海峡附近海域遭到乌军无人艇袭击。

无人艇并非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出现,但当时技术有限,应用范围狭窄。随着卫星定位与通讯技术、自主导航技术以及智能规划和控制技术的进步,无人艇开始崭露头角。如今,无人艇分为无人水面艇(USV)和无人水下艇/潜航器(UUV),在军事领域,它可执行侦察、监视、反水雷战、反潜、反舰等任务。

泽连斯基(资料图)

俄乌冲突中,双方的无人艇作战各有特点。乌克兰由于海军力量薄弱,对无人艇的使用更为依赖,将其作为一种非对称作战手段。乌军发动无人艇袭击次数较多,战果也相对突出。乌克兰研发的V5型海上自主警卫无人艇,长5.5米,宽1.5米,水面以上高度0.5米,巡航速度22节,最大速度42节,续航力450海里,有效载荷320公斤,具有高度机动性和隐身性,已多次参与对俄目标的袭击。2024年1月31日晚间,6艘V5型无人艇袭击了位于多努兹拉夫湖港口的俄罗斯"伊万诺韦茨"号导弹快艇,致其被击沉。同年12月31日,乌军一艘Magura V5型自杀式无人艇在黑海靠近克里米亚的塔尔汉库特角附近击毁了一架俄军米 - 8直升机,展示了无人艇在特定作战场景中的效能。

而俄罗斯方面,也在积极应对无人艇威胁,同时也使用无人艇对乌方目标发起攻击。2023年2月10日,俄使用满载炸药的无人艇攻击了敖德萨的扎多卡铁路桥。在应对乌军无人艇袭击时,俄军主要依靠空中力量进行防御,利用苏 - 30战机、苏 - 24战斗轰炸机等对乌军无人艇实施打击。

从技术层面看,俄乌冲突中使用的无人艇多为小型无人艇,成本低、体积小、速度快、雷达反射面小,但技术含量和智能化程度并不高,主要用于自杀式袭击。不过,无人艇的发展潜力巨大。美国作为无人艇研发和应用的领先国家,已研制并装备了全谱系全尺寸的各类无人水面艇和无人潜航器。美国海军的"海上猎人"反潜无人艇,一次出行可连续执行长达3个月的反潜任务;还有长45 - 150英尺、满载排水量约500吨的中型无人艇(MUSV),主要搭载各种ISR传感器,用于海上巡逻、侦察和电子战;长200 - 300英尺、满载排水量1000吨 - 2000吨的大型无人艇(LUSV),主要用于反舰和对陆打击,甚至拥有16 - 32管的导弹垂发装置;超大型无人水下航行器(XLUUV)有地铁车厢大小,主要用于在深海部署水雷。

潜艇爆炸(资料图)

对于中小国家而言,无人艇在海上反介入作战中具有一定价值,且小型无人艇技术门槛低,基于军民两用通用平台,相对容易获得。然而,无人艇的使用面临诸多挑战。海域态势感知就是一大难题,受地球曲率和复杂海况影响,无人水面艇自身感知能力有限,对远距离目标往往无能为力,水下无人潜航器的感知更是困难。若无法融入强大的作战体系,无人艇的作战效能将大打折扣。

在大国竞争中,无人艇虽有发展前景,但要承担高端任务仍存在不确定性。不过,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无人艇未来有望在军事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只是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无人艇的应用还需解决伦理、风险管控等一系列问题。

此次4艘快艇被击沉、80名陆战官兵全军覆没的事件,只是俄乌冲突中无人艇作战的一个缩影。未来,无人艇在战争中的角色和影响,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