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出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引起外界关注。

据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微信公众号"健康顺德"7月19日通报, 截至7月18日,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161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佛山南海区、禅城区也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

19日,佛山市南海区卫生健康局微信公众号通报称,截至7月18日,南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6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均为轻症病例。

佛山市禅城区卫生健康局微信公众号通报称,截至7月18日,禅城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2例,主要集中在石湾镇街道、张槎街道,均为轻症病例。

截至2025年7月18日,广东佛山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基孔肯雅热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199例,均为轻症。

7月14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专门发文介绍了基孔肯雅热。文章显示,基孔肯雅热是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

此外,相关论文显示,2008年,基孔肯雅热病例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广州白云机场局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2010年,东莞市发生我国首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这起疫情共发现病例253例,其中确诊病例65例,疑似病例188例。

广东疾控中心提醒,公众出行前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出境前健康体检,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1~12天,归国人员在入境后12天内需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2天境外旅居史。入境前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并告知海关检疫工作人员近期旅行史及在当地有无蚊虫叮咬史,配合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隔离治疗。

基孔肯雅热究竟是什么病?

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

一起了解

↓↓↓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就是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

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感染了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通常3-7天内出现症状:

高烧急袭

患者体温可迅速飙升至39℃甚至40℃以上,体温持续高烧不退,就像身体里有个"小火炉"熊熊燃烧。

剧痛缠身

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浑身疼得就像被人使了"酷刑",特别是手脚的小关节,疼到让人走路都打战。

皮疹显现

高烧数天后,过半患者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

基孔肯雅热的多数患者为轻症

大约一周可治愈

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

跟登革热有何不同?

这个基孔肯雅热,怎么越说越像登革热呢?

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由伊蚊传播,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初期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容易混淆。

不过,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提示大家

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

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早期对症治疗

可有效缓解不适症状

防护关键:避免被蚊子"叮"上

无论是基孔肯雅热,还是登革热,目前都无特效药,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清除积水

定期清理小区各种外环境自然积水。‍

居民定期清理自家庭院和室内可能积水的容器,如花盆托盘、饮水机托盘、地漏处积水等,保持积水容器干爽干净。

清除杂草、卫生死角和垃圾。

物理隔离

安装纱门、纱窗,检查门窗缝隙,减少蚊虫进入室内的机会。‍

休息时使用蚊帐,确保蚊帐的网眼足够小,防止蚊虫进入。

外出防护

外出时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

皮肤暴露部位可以使用驱蚊液,使用时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剂量、频次涂抹于皮肤外露部位,或喷洒在衣服上。

婴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以物理防蚊手段为主,包括穿着宽松的防蚊衣裤,婴儿车上可以使用纱巾或专用的小蚊帐。

灭杀措施

室内灭蚊以电蚊拍、灭蚊灯等为主,可辅以电蚊香等。

蚊虫密度较高时,或本地有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时,要购买使用正规的卫生杀虫剂产品对蚊虫进行控制,降低密度,预防蚊媒传染病的流行。

被蚊子叮咬后如何处理?

如果被蚊虫叮咬,不要反复抓挠,以免引起局部感染或过敏性皮炎。一般10~15分钟后,痒感会明显消退。如果奇痒难忍,可用肥皂水或盐水清洗止痒。

若红肿扩散、渗液不止,或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蚊虫活动频繁

大家务必做好防蚊措施

出现症状尽早就诊

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