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逢年过节,腊肉就会出现在大街小巷、门前窗后,让人垂涎三尺。

它肥不腻口、瘦不塞牙、香气四溢、有盐有味...堪称过年标配,没它总感觉少点年味儿。

但是,物红是非多!

"吃腊肉会致癌"、"中式腊货是一类致癌物",此类消息吓得很多人放下了已经到嘴边的腊肉!

是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加工肉制品属于1类致癌物。

所谓的加工肉制品就是经过烟熏、盐腌、风干或加入防腐剂等方式保存的肉制品,比如香肠、腊肉和中式咸鱼等。

按照这个定义,腊肉确实属于致癌物,这跟它可能含有的两种致癌物质有关。

致癌物一:苯并芘

腊肉制作好以后,常常会再经过一次烟熏,这是为了提高腊肉的防腐能力,同时使其产生特殊的色泽和风味。

一般是将木材和茅草点燃后,用它们的烟气来进行熏烤,但这些烟熏气体中不乏一种叫苯并芘的一类致癌物。在熏烤的过程中,有很大可能会附着在腊肉上。

多项实验证明,长期食用含苯并芘较高的食物,容易诱发肺癌、肝癌、肠癌、胃癌等多种癌症。

致癌物二:亚硝胺

既然烟熏腊肉有危险,那非烟熏腊肉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吃了?

事实上,就算不进行烟熏,腊肉中也会含有另一种致癌物:亚硝胺。

我们都知道腌制腊肉时会加入大量的盐,以便于储藏,而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本身并没有致癌性,但当亚硝酸盐进入胃后,会在胃酸作用下与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二级胺发生反应生成亚硝胺。

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长期摄入的话,食管癌、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患病风险比较高。

而过量摄入亚硝酸盐还会引起缺氧性中毒症状(头晕、无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令脑部缺氧,甚至死亡。

除此之外,腊肉还可能给我们带来心脑血管疾病问题。

首先是因为高盐。

众所周知,腊肉里的盐含量很高,这是为了防止肉变质和增加风味。

我国国民本就存在盐摄入超标的问题,如果再经常吃腊肉,可就成了"盐上加盐"了。

而当摄入过多的盐后,血压就会随之升高,这也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高。

其次是因为高脂肪。

腊肉制作一般选择的是肥瘦相间的猪肉,在腌制时还会放很多植物油进行调剂,所以腊肉富含脂肪,如果经常食用十分不利于体重的控制。

另外,腊肉的脂肪又以饱和脂肪酸为主,而饱和脂肪酸与高胆固醇水平之间的关系密切,长期摄入会增加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既然腊肉如此不健康,我们是不是就一点都不能吃了呢?

倒也没这么绝对,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

我们人体本身就具有代谢解毒能力,如果少量食用,健康人群可以直接代谢到体外,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建议成年人食用腊味每次不超过150克,一周不超过3次。

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少量吃腊肉并没有危害,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肾病患者、肥胖人群等最好选择少吃或者不吃。

那除了控制食用量,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减少腊肉对健康的影响吗?

毕竟在过年的时候,少了腊肉的陪伴,总感觉这个春节是不完整的。

别急,今天就教大家几招,让大家可以健康放心地吃腊肉!

自己制作:一定要选择新鲜肉类;腌制时最好用细盐,适量即可;尽量选择自然晾晒的方式风干,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致癌物的产生。

购买成品:要在正规渠道选购;要挑选肥瘦适中、表面干燥、无霉斑的腊肉;如果有包装,还要阅读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低一些的腊肉。

注意腌制时间:一般在腊肉腌制后的7-15天里,亚硝酸盐的合成量最大;而在腌制20天后,其含量会明显降低,所以腌制时间超过20天后食用相对安全。

合理烹饪

洗:食用之前进行清洗能去除灰尘和其它有害微生物;

泡:能稀释一部分亚硝酸盐;

煮:能让一部分盐和脂肪溶于水中,而且高温也能杀死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致病菌等。

搭配蔬菜

蔬菜中的维生素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断亚硝胺在体内的合成,发挥抗氧化功能,降低腊肉带来的伤害;同时搭配蔬菜一起食用,既可以丰富口感,还能补充腊肉缺少的营养。

烹饪时别放盐和油

腊肉中的脂肪和盐含量本身就很多,所以在炒制过程中不用再放额外的油或盐,否则容易造成油脂和钠盐摄入超标。

茶叶中的茶多酚能阻止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而且茶多酚含量越高效果越好。饭后来杯绿茶,既能解渴又能抵消些许腊肉带来的伤害。

此外,有实验证明乳酸菌乳酸菌对于亚硝酸盐具有降解作用,所以适当喝点酸奶也是不错的选择。

过年吃腊肉,已成为一种传统的美食文化符号,深深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完全摒弃不吃可能也办不到,不过有了上面这些方法,大家就可以相对健康安全地吃腊肉啦。

最后还得再提醒一下:

腊肉虽美味,

可不要贪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