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摆摊老人网购番茄冒充自家种植的视频火了,网友们看完纷纷直呼被骗了感情。说好的自家种植无农药,怎么成了快递标签都懒得撕的小番茄了?一时间,"伪自家菜"现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买卖,骗的是同情心
不少消费者之所以喜欢在路边摊买菜,不仅因为"新鲜",更因为"放心"。小摊贩总有一套话术:"自己家地里种的""纯天然无农药""鸡蛋还是自家鸡下的"--看着摊主年迈的面孔,买的人多少会带着点同情和信任。可如果这些话都是"营销套路",谁又能心甘情愿掏这个冤枉钱?
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伪自家菜"的手段还挺有章法:网购低价菜品回来,鸡蛋选带鸡屎的,摊位上的品种尽量多样化,再加上讲述几句自家的"田园故事",直接把塑料大棚菜"升级"为健康无公害的"土味珍品"。这真不是普通消费者能轻易识破的骗局。
老人摆摊:同情与警惕的平衡
说到底,很多人对老人摆摊都抱有一种天然的不设防心理。谁能想到,这份信任却成了某些人的"生财之道"?有人为老人辩护:"也许是生活所迫,才想出这样的办法。"确实,摆摊不易,特别是年老体弱者,他们的确需要一份生计。但用假冒伪劣去换取同情和信任,只会让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被误解,也让消费者对街头小贩失去耐心。
消费者不是怕贵,而是怕被骗。"自家种的"和"网上买的"之间的价格差,更多是信任带来的附加值。如果信任崩塌,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拖累了真正诚信卖家的生意。
如何防止"伪自家菜"再上演
不少网友分享了辨别"伪自家菜"的经验:摊位上的菜种类过于丰富,要警惕;标榜自己"纯天然绿色"但价格离谱的,也不可信。其实,这些技巧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要培养消费者对菜品来源的警觉心。与其相信摊主的花言巧语,不如多留个心眼,多问问,多看细节。
同时,监管部门也不该袖手旁观。规范街边小贩的经营行为,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既是保障消费者权益,也是保护真正诚信经营者的市场环境。
老人诚信问题的深思
有人感叹,"坏人变老了",也有人回击:"变坏的不是老人,而是环境"。这句"环境"可以理解为经济压力,也可以理解为道德滑坡。可归根到底,诚信是一种选择。无论年轻还是年老,用欺骗换取利益,都不该成为无奈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