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薄外套收进衣柜,转眼就要翻出羽绒服"--这两天江苏人的穿衣难题,正是冷空气即将"双连击"的信号。根据江苏省气象台最新预报,未来一周,两股冷空气将先后影响江苏,其中16日登场的"主力军"将掀起"断崖式降温",17日淮北北部地区最低气温将跌破0℃,迎来今年秋冬首场零下低温。作为深耕气象信息编辑领域的从业者,必须提醒大家:此次降温并非"小打小闹",北冷南暖的温差格局、风力加持的风寒效应,都需要针对性防护,这份全场景应对指南请务必收好。

一、冷空气"双连击":先遣队探路,主力军冻真格
首轮冷空气:10日-12日"预热降温",风力先行
作为"先遣部队",10日和12日的两股弱冷空气虽降温力度有限,却已拉开寒意序幕。据预报,这两轮冷空气主要带来小幅降温与风力增大,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3-6℃,陆上风力可达4-6级,江河湖库及近海海面阵风更达6-8级。以南京为例,12日最低气温将从13℃降至8℃左右,无锡、苏州等苏南城市虽仍维持10℃以上,但早晚温差拉大至10℃,清晨出门已需加穿薄毛衣。
值得注意的是,首轮冷空气已让江苏呈现"北冷南暖"的鲜明格局:淮北地区(徐州、连云港)12日最低温仅6-7℃,而东南部的苏州、南通仍有11-12℃,仿佛身处"两个季节"。这种温差为后续强降温埋下伏笔,也让公众有了调整衣物的缓冲时间。

次轮冷空气:16日"主力登场",淮北首破0℃
真正的"冻感暴击"将从16日开始。这股较强冷空气是下半年以来影响江苏的最强势力,将带来"断崖式降温":48小时内全省最低气温下降幅度可达8-12℃,17日早晨淮北北部(徐州丰县、沛县一带)最低气温将直接跌至0℃以下,这是今年秋冬江苏首次出现零下气温。届时,淮北地区草地、农田可能出现今秋首场霜花,户外积水也有结冰风险。
从全省范围看,17日最低温呈现"阶梯式分布":淮北地区-1℃至2℃,江淮地区3℃至5℃,苏南地区6℃至8℃。同时,全省将刮起5-7级偏北大风,风寒效应显著,淮北地区体感温度可达-5℃,堪比初冬寒意。

二、居家防护:筑牢"暖巢",防住细节漏温
水管与家电:提前防冻,避免"冻裂危机"
0℃以下低温最易引发水管冻裂,尤其是淮北地区的老旧小区。建议居民提前用保温棉包裹室外裸露水管、水表,外层再缠一层塑料膜防水;夜间关闭阳台、厨房朝北窗户,保持室内温度在5℃以上。若外出时间较长,需关闭家中总水阀,排空管道内积水,防止结冰膨胀导致破裂。
太阳能热水器用户需特别注意:16日起开启电伴热带保温,夜间关闭上水阀门,避免水箱冻裂。此外,空调、电暖气等取暖设备使用前要检查线路,电暖气与窗帘、沙发等可燃物保持半米以上距离,睡前关闭电源或调至低温档,防范火灾风险。
供暖与保暖:科学升温,兼顾舒适与节能
淮北部分集中供暖区域已进入试供暖阶段,居民若发现暖气片不热,可先打开排气阀排出管道内积气,提升散热效率。无集中供暖的家庭,空调设定22℃左右最节能,搭配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40%-60%,避免干燥引发呼吸道不适。苏南地区可使用踢脚线取暖器,升温均匀且不占用空间,尤其适合老人儿童房间。
睡前可在被窝放置暖水袋,比通宵开空调更环保健康。同时,用"米"字形胶带密封窗户缝隙,在阳台挂厚窗帘,这些小举措能让室内温度提升2-3℃。
三、出行与健康:防风防霜,守护安全防线
穿衣指南:"三层穿搭"应对温差与风寒
面对温差与大风,推荐"内排湿、中保暖、外防风"的三层穿搭法。内层选棉质或羊毛秋衣,吸湿透气;中层穿羊毛衫或抓绒衣,锁定热量;外层搭配防风羽绒服或派克服,抵御寒风侵袭。淮北地区需加穿加绒裤,苏南地区可备一条薄羽绒裤,随气温调整。
头部、颈部、脚踝是散热重点,毛线帽、围巾、加绒袜必不可少。骑电动车出行的市民,建议佩戴防风护膝和触屏手套,避免手冻僵影响操作,同时注意避开广告牌、大树等易被风吹落物品的区域。

交通与健康:防霜防滑,警惕疾病高发
17日清晨,淮北地区桥面、背阴路段可能出现薄霜或结冰,自驾者需提前检查轮胎胎压,降低车速,保持50米以上车距,避免急刹车、急打方向。行人穿鞋底纹路深的防滑鞋,过马路时紧盯路面,避开积水结冰区域。
低温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疾病,老人晨练时间建议推迟至上午10点后,外出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儿童穿衣避免"过度包裹",以"比成人多一件"为原则,防止出汗后受凉。饮食上可多喝羊肉汤、萝卜粥等温热食物,增强抵抗力,同时保证每日1.5升饮水量,缓解干燥。

四、农业防护:抢收抢护,降低冻害损失
针对淮北地区的0℃低温,农业部门已发布防护提示。冬小麦种植户需提前给麦田覆盖秸秆或喷施抗冻剂,每亩成本仅20元,可有效提升地温1-2℃,减少幼苗冻害风险。大棚种植户要检查棚膜是否破损,及时修补漏风处,夜间在棚外加盖草帘或保温被,必要时开启棚内增温设备,确保蔬菜生长温度不低于10℃。
果树种植户需对树干进行涂白处理,防止低温冻裂树皮,同时清理果园排水沟,避免积水结冰冻伤根系。水产养殖户要加深池塘水位至2米以上,利用水体保温特性保护鱼虾,若遇结冰需及时破冰增氧,防止水产缺氧死亡。

五、编辑观点:理性看待冷暖波动,科学应对是关键
此次两次冷空气轮番影响江苏,既带来了今秋首场0℃低温的"冻感体验",也印证了冬季气温"起伏剧烈"的特点。从气象数据来看,尽管短期降温猛烈,但长期气候预测显示,今年冬季江苏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1℃,属于"暖冬"基调。这种"短期严寒、长期偏暖"的格局,正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的典型特征--气温波动幅度加大,极端冷暖事件更易出现。
作为气象信息编辑,我想强调三点:一是"信预警、早准备",江苏省气象台提前发布的降温预报为公众预留了充足准备时间,及时关注"江苏天气"官方渠道信息,比依赖"经验判断"更可靠;二是"分区域、精准防",淮北防0℃冰冻,苏南防湿冷风寒,农业、交通等行业需结合自身特点落实防护措施,避免"一刀切";三是"不恐慌、不松懈",既要重视短期低温的危害,也不必因单次降温过度焦虑,理性储备物资、科学做好防护即可。

目前,各地交通、农业、供暖等部门已提前部署应对措施,淮北部分小区启动试供暖,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防冻。而每个人的重视与行动,正是筑牢安全防线的最后一环。记住,面对冷空气"双连击",科学防护比"硬扛"更有效,只要准备充分,就能在寒意中稳稳守住温暖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