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世纯】

本周比较有意思的新闻,无疑是台湾当局开始认真思考"大陆封锁台湾"的可能性。

从10月22日到24日,台当局煞有介事地宣称要规划三个新的天然气接收站,将天然气存量从现有8天提升为14天,并准备恢复部分淘汰的燃煤电厂;此外公布粮食储存情况,宣称台岛粮食储量"大概能支持岛内民众消耗7个月,并且鱼饲料储量能支持岛内民众养鱼3个月"。

除了鼓噪扩大战备库存以外,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叫嚣,若(对岸)真进行封锁,那么按照什么"联合国决议",将视同为战争行为;并再次给岛内"台独"实力大打定心丸,声称"封锁台湾对全球经济影响非常严重,国际社会不可能坐视不管。"

顾立雄:Trust me Bro社交媒体

台岛上下一片手忙脚乱,充分说明"联合利剑-2024B"的行动是奏效的。在联合2024B演习中,我军不仅演练了诸军兵种联合突击、对海对陆打击等传统科目,还首次演练了要港要域封控、夺取综合制权等涉及对台封锁的科目。

就笔者的理解而言,"综合制权"这个说法是"制五权"(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制电磁权,制信息权)的延伸,也就是将"执法权"和"管辖权"等主权法制要素融合进军事行动当中。这意味着我们首次要将台岛附近海域的管辖权放在台面上。

海警的执法行动必然要有武装力量作为支撑。在"联合利剑-2024B"演习期间,"辽宁"舰是太平洋上唯一一艘处于值班状态的航母--"林肯"号航母在中东帮忙照看以色列,"华盛顿"号还在夏威夷检查焊缝。这意味着顾立雄之流心心念念的"强敌干涉",可能在从一开始就指望不上。

某种程度上,我军导弹"过顶炸鱼"他们可能不慌,但如果给台岛天然气停了,他们就真的慌了。当岛内突然开始叫嚣"你要封锁我,我一定会开第一枪的时候",证明他们大概率不太有胆量开第一枪。当我方真把"封锁台湾"放在台面上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台湾方面对此准备并不充分。

说台湾方面没什么准备不是笔者空穴来风,因为对岸军事出版物等开源资料都证明台军没有为一场长期的海峡作战进行准备。以台军"以武拒统"预案的"固安作战计划"为例,该计划只是要应对解放军短期的"全面登陆",追求在不到30天时间内进行"决战",一次性解决军事问题。

而具体到台军每年检验"固安作战计划"的"汉光"系列演习上,台军甚至将作战时间缩短到5至7天,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短期决战"能打赢,就可以解决"军事问题",实现"以武拒统"。与之相对的,台军在弹药储备上不足,各地打击旅准备的弹药数量仅够支持这些打击旅进行7到14天的作战。

在岛内舆论层面,一旦"台独"势力被问及长期作战的可能性,台军和"台独"高层往往会以"域外干涉""全球制裁"等大而化之的借口搪塞过去;换言之,就是向岛内民众承诺"美国一定会来"。近年来,为了给"以武拒统"找理由,为稳定岛内外民心,"台独"势力开始以各种理由鼓吹我军没有"封锁台湾"的计划,或"不敢执行封锁计划",以麻痹民众,鼓动民众支持他们。在这种宣传下,不少台湾民众相信即便台海有战事,也会是短暂的,和自己"无关";即便面临兵凶战危的险境,也能"马照跑舞照跳"。

对"台独"势力而言,这次着急忙慌地研究增加粮食库存和天然气储备,说明他们根本没有为一场超过一个月的军事行动作过基本预案。对于了解我军对台准备历史的人来说,认为我军没有封锁预案,只有"全面战争"和"不打"两个选项,只是岛内的一厢情愿。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军就开始将"封锁台湾"作为对台军事行动的主要预案研究了几十年,完善的"全面封锁"方案甚至早于"全面登陆"方案。

我军最早制定"封锁台湾"的方案,是在90年代基于"我军军事能力整体不足,无法以依靠全面登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敌我实力对比,为最大程度惩戒"两国论"分子而制定的。具体到参谋作业上,我军封锁的主要目标是台岛西部几个重要港口,尤其是台北港和高雄港。这两个港口不仅是岛内两块经济重点区域,也承载了岛内绝大部分工业品和能源的进口。一旦我军隔绝了这两个港口的运作,那么基本能达到孤立守岛之敌的政治目的。

轰6M投掷水雷;时至今日,海空军的新老轰6依然保留有投掷水雷的训练科目CCTV7

当时我军主要封锁方式是弹道导弹打击瘫痪港口、护卫舰和导护艇编队短促突击和航空布雷、潜艇布雷。对于我军而言,当时能够前进部署水雷的载具只有老式轰-6战机和033艇,因此整体布雷上面临载具生存能力差、布雷密度低等问题。而当时东风-11基本型战术弹道导弹和东风-15的精度较差,圆概率误差为250米,首发命中点目标有很大难度,要相对敌人港口这类大型地面目标实施全面突击将非常困难。

因此新世纪以前,在我军装备整体落后,无法确保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封锁作战变成了一系列短促作战的结合。

当时有限的、具备基本防空能力的053H2G型护卫舰和052型驱逐舰,要在出击中尽可能掩护导弹艇队和护卫舰舰队抵近敌军港口,为033潜艇和轰6系列轰炸机的突防布雷尽可能创造机会。同时,在布雷任务完成以后,我军尽管没有能力持续在海峡附近维系制空制海权,但会依托当时不多的歼8和苏27战机,利用超视距攻击能力打击敌S2反潜机和P-3反潜机,同时不断出动常规艇和导弹艇,持续杀伤敌扫雷力量,确保我军布雷的持续性。

由于布雷能力较差,我军甚至设想过"集中布雷一个港,次要布雷其他港"等手段,对来台货船和其他船只做到最大杀伤,通过舆论增加航运管理者的心理压力,在同等封锁条件下增大封锁程度。

笔者设想的战法是歼8或者苏27战机低空高速突防,突然拉起用超视距导弹打敌大型机 胡诌施佬

我军在90年代考虑封锁作战,更多基于海空军当时无法在台湾海峡全面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的军事现状。但在启用封锁作战的情况下,即便我军主战装备弱于对方,依然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手段维系封锁,在经济上重创岛内。即便在面临域外强敌干涉时,我军依然有能力通过现有兵器持续维系封锁,切断敌外援,使敌政治孤立、经济无援、力量消耗,迫敌就范,或将战争拖延至长期,为我方后续动作留出空间。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军水面舰艇部队整体实力上升,常规艇队力量增长,航空兵三代机数量超过台军,歼轰7等新型战机入列,预警机和精确制导弹道导弹等新质作战力量入列,我军基本上完善了对台封锁的各项预案。

在2002年"神圣-2002"演习以后,我军在参谋作业上"两步走",一方面制定全面对台的登陆方案,一方面制定对台岛的封锁方案。在新世纪的方案中,我军可以直接通过地导兵器摧毁敌军桥梁和港口等重要枢纽,还可以打击台军变电站和电气化铁路设施,做到"千里之外破敌节点"。同时,随着海峡两岸航空实力对比扭转,海空军歼轰7战机可以在地导部队和航空兵三代机掩护下,较为从容地对敌港口进行超低空突防布雷。

而对于之前无法封锁的宜兰、花莲等港口,我军也有了新的办法。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052b型、051C型驱逐舰和956系列驱逐舰可以前出掩护较为静音的常规艇队前进布雷。而"大洋黑洞"基洛级的引入和039后续型号的列装,也为我军直接依靠艇队静音型突防布雷创造了条件。

尽管2008年我军依然无法在台岛东部取得制空权和制海权,巡航导弹和鹰击62岸导部队的服役使得我军可以立足本土,打击台岛以东的大型舰艇。同时,由于我军无法在强敌干涉的情况下彻底破坏台岛东西向交通,但有其他办法,比如使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打击台湾东部桥梁,对台岛东部的电气化铁路节点进行打击,中断东西部铁路联系。

静音性能良好的"基洛"级,让解放军认识到潜艇静音型对于封锁台东海域航运的能力的重要性 解放军画报

总的来说,在2008年之前"全面封锁台湾"方案是"登陆方案"的一个备选项,我军围绕"登陆"和"封锁"各做过多种预案。可以说,在我军实力不足的年代,无论"登陆"还是"封锁",都是带有一定投机性质的军事选择。这种选择说不上是军事冒险,但显然都有一定不确定性。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持续的应急战备告一段落,我军进入新一轮发展期。这一时期,海空军和火箭军装备的第四代兵器普遍亮相,并在近年普遍入列。此外,最近10年来,随着敌无我有的"杀手锏"兵器、以及国产航母的入列,我军与强敌在第一岛链的实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此消彼长。

而对台军事行动的总体方案,也因为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不断追求确定性。当下,我军主战装备普遍和强敌处于同一代水平,且战略实力相较10年前有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因而,我军对于台湾问题的军事解决手段自然会有基于新时代物质条件下的新思考。

对台军事行动,是不是ALL or Nothing?

对于封锁台湾这一军事选择,很多人持反对意见。笔者归纳发现现有的反对意见大抵出自两个方面:一是出于对封锁效能的担忧,认为封锁终究不能彻底解决台湾问题,祖国统一终究要让红旗插在凯达格兰大道上;第二则是担忧扩大化,认为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国运之战,封锁意味着强敌及其走狗的介入,拖得越久对我们越不利。

随着今年台海局势波云诡谲,笔者能理解上述两种质疑意见。虽然笔者不愿乱扣"速胜"或"速败"的帽子,但还是希望厘清一些涉及台湾问题的迷思。在军事决策过程中,经常难以避免出于"料敌从宽"而在决策中陷入滑坡谬误,因而陷入极端主义军事决定论迷思当中。这种滑坡谬误的核心是将台海潜在的冲突无限扩大化,最终上升到太平洋两岸"热核实战"的地步。但笔者认为,如果台湾问题真的只能靠军事决定论来解决,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案显然是交给"程将军"来解决所有问题。

电子游戏《将军2》里的虚构人物中国核武将军程世涛,游戏设定中他会用核武器解决一切军事问题

当然玩笑归玩笑,如果凡事都一步滑坡到热核战争上,那么台湾问题的解决自然遥遥无期。尽管走在复兴之路上的我们必然要为人类从未设想过的恶劣战争做准备,但具体到决策上,我们不能跳脱国际局势的现有事实,陷入唯心主义的自我纠结当中。

先来解答第一种迷思,也就是"封锁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封锁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我军整体实力不足时,"全面封锁台湾"方案是"登陆方案"的一个备选项。但无论"登陆"还是"封锁",都是带有一定投机性质的军事选择,而且都属于"目的",两种军事作战模式之间没有回旋的余地。

但台湾问题本质上还是取决于中美实力对比。随着太平洋大两岸实力的此消彼长,我军物质条件使得"封锁"和"登陆"的选项分界线正变得模糊--"封锁"可能是为了更好地"登陆",而"登陆"成功后对台"封锁"可能依然继续。

也就是说,"封锁"是手段,"登陆"同样也是手段。首先"登陆台湾"并不意味着"战争结束"。笔者一直用太平洋战争的例子来说明:上一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冤家都并未对可能的战争形势进行准备--美国人准备用航母掩护战列舰冲进日本海,日本人则在琢磨"九段邀击"来削弱并在优势战场全歼美军。但最终,太平洋战争的战争形态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美国人在家门口迎击了日军,而日本人到战败为止也没有打出过一次他们演练了10年的"九阶邀击"。

笔者想表达的是,即便太平洋战争的局势真如同日本人或美国人规划的那样,在一次成功的"九段渐减"或"黄色计划"作战中打击了对方的舰队主力,那么太平洋战争就真的结束了吗?显然不会。

如果非要用一个当代国家来举例,俄罗斯永远能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回到2021年年末,当时各方都将"打下基辅"作为一个"核心胜利点"来看待,各方的预测无非是"俄军胜利占领基辅,俄乌冲突俄军全面胜利"和"俄军在北约武器支援下未能占领基辅,北约反攻后获得胜利"。俄罗斯方面曾傲慢地认为用1500辆T72B3M主战坦克就可以颠覆旧世界秩序,而北约也傲慢地认为北约兵器都是灵丹妙药,天兵武器一到,俄军化为齑粉。

显然最后,俄罗斯人没有快速占领基辅取得胜利,北约方面也因俄军未能占领基辅而反过来对俄军进行摧枯拉朽的反攻,而战前双方设想的"美俄核决战"的夸张想定也并未实现。没人能够预料持续了975天的"特别军事行动"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但战争终究是血腥地持续了两年多,带走近百万生命,最终走到谁也未曾设想的总体消耗战状态。

笔者提及俄乌冲突只是想说明,"登陆"和"占领基辅"一样,并不代表一了百了;"登陆"和"封锁"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既然台湾问题是中美问题的延伸,那么即便我军在一场成功的登陆中彻底摧毁了"台独"武装的军事存在,也可能仅仅是一场横跨太平洋的、前所未有的战争的开始。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台湾的"封锁"还是会继续,而"登陆"也只不过是对台另一场封锁的开始。最基本的道理是,哪怕台岛全军覆没,我军实现彻底控制,美方就会放弃对我方以地球为尺度的贸易制裁吗?那么如果中美真的全面开战,台湾也只不过是这场血腥大戏的第一幕而已。

"登陆"不代表彻底解决问题,"封锁"也不代表着军事冲突会必然滑坡到新一次横跨太平洋的热核武冲突当中,而极有可能是一种推进我方优势的手段。我们目前做的一切准备,无论是军事还是别的方面,都是为避免重蹈俄乌冲突式的"意料之外"的战争。

但如果就此忽视俄乌冲突强敌及其盟友的反应,也不符合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如果我们参考俄乌经验中北约方面的介入力度,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国发起针对台岛的封锁作战,强敌依然处于"可能来"或"可能不来"的叠加状态。任何人咬定其中一种可能性而不为另一种可能性做准备或预留手段,都是不合理的。

而采用"封锁"手段,能测试强敌在干涉台湾问题上的决心。"出于料敌从宽的逻辑,一旦中国在台海发起任何军事行动,强敌在巨大的地缘压力很有可能采取一切手段来域外干涉我方的统一行动",这句话显然没错。这种"军事行动"的定义却掌握在强敌自己手里:如果我方海警对台湾货船临检拿捕算不算军事行动?如果我方海军截停重要货运船只算不算军事行动?如果海峡附近短暂的冲突以后双方偃旗息鼓算不算军事行动?如果短暂的冲突中台军海空军主力尽没,彻底失去制空制海权,这算不算军事行动?这种"逻辑滑坡谬误"的诡辩至最后,其实也演变成了一种定义学。

至少就强敌自己而言,他们的智库也在质疑强敌对于"军事行动"的定义学问题。美国智库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中国力量小组(China Power)今年8月发表了名为《中国封锁台湾的可能性》的新报告,文章"提供了中国封锁台湾的三种说明性方式"。

情况一:基于军事能力的封锁,文章称这是基于我军现有军事能力的一种封锁。我军在宣布发动封锁以后,对台湾进行信火一体打击,剥夺其海空军的反击能力,并在相关港口攻势布雷,确保我军达成"三权"(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化权)。这场封锁会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直到我方通过政治谈判或者进一步军事行动(指登陆作战)达成统一目标。

情况二:基于水雷和军事演习的封锁。文章设想,我军会在台湾所有港口附近设立军事演习区,长期进行火力实弹演习,同时会在台湾沿海布设水雷,封锁台湾的各个港口航道。解放军不开第一枪,但会登检、扣押商船和登船检查。文章称这一行动名为"特别执法行动",此举优点是,台湾海峡没有战火,可以正常通航,不危害国际贸易;但这种情况下台军兵力无损,显然会武力突破封锁,而台军的武力突破会导致封锁演变为情况一。

情况三:基于海警的封锁。海警对商船执法,我军不搞警告射击,不布雷。优点是进一步降低国际冲突的可能性和对国际经济的冲击,在道义上取得第三世界国家支持,维护国际贸易稳定,且封锁可以迅速撤回。缺点是,台军和美军显然会强力突破这种柔性封锁,但台军和美军的武力突破会导致情况重新演变为情况一。

CSIS没有提及美台的应对措施,但在文章结尾,这个喜欢搞事的智库这样说:"无论如何,台湾的命运都取决于美国的反应"。

笔者之所以引用CSIS的报告,是想说明封锁和登陆的辩证关系。教员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从时间的条件说,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都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有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因而战争规律也各有其特点,不能呆板地移用于不同的阶段。"在上一个我军整体物质条件不足的阶段中,我们选择了"封锁",就意味着无法再选择登陆。但在这个时代,"封锁"和"登陆"的界限已经随着我军能力的发展而变得模糊。

在词基础上,我军对于台湾的"封锁"预案和对于第一岛链强敌的反干涉预案已经变得更加统一--无论是在第一岛链外阻击打击敌航母编队,还是掩护核潜艇部队进入大洋,都会造成台岛处于天然的孤立状态。

而随着我海空军、火箭军和陆军远程火力部队成为歼灭台军主力的主力,在"情况一"的状态下,尽管我军没有进行登陆,但陆海空军和火箭军依然会在一场短暂的冲突中摧毁"台独"分子的海空军主力,并持续进行军事施压,为登陆创造有利条件。这种情况下,"封锁"可以随时转换为"登陆",对台岛的封锁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之一--封锁是为了更好的登陆。

没人规定,火力准备只有短短3天

而如果我们进一步降低烈度,将封锁作为一种纯粹的手段来使用,则会给美方还有台方造成新的问题。对美台而言,一旦进入情况二和情况三,他们必须下定"美方/台方来开第一枪"的决心,如果双方下不了决心,台湾岛这个能源95%依赖外贸、粮食50%依赖外贸的孤岛,将会受到重大的物质损失。而太平洋西岸的整体形势,也将在美方和台方的犹豫中朝着我方有利的方向倾斜。

总之,既然祖国统一是复兴之路的必要之举,我们应该有决心和能力既可以打赢拖不得的解放战争,又可以打赢快不得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