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由脂肪堆积引起的肝病,脂肪肝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体检报告里。为了逆转它,不少人从饮食忌口入手,却忽略了进食时间的影响。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禁食14小时能改善脂肪肝。《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提醒你几种错误的"饥饿法"。

一篇在《细胞·代谢》期刊上发表的调研揭示,每日执行14小时的禁食方案能明显优化脂肪肝的病理表现。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相关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得以开展。此研究旨在探寻更为有效的治疗途径,以造福此类患者。参试者每日自上午 7 时始至下午 5 时,可随机用膳,此段历时 10 小时;下午 5 时起至次日上午 7 时,需禁食,时长 14 小时。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参与者肝损伤相关参数得到明显优化,脂肪肝变性程度及甘油三酯浓度显著下降,同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也大幅提升。

为什么是这个时段?

选择这个时段进行禁食并非随意之举。从下午5点到次日上午7点,正好是大多数人晚餐后至次日早餐前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禁食,可以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同时,由于晚上人体的新陈代谢率相对较低,此时禁食有助于减少夜间脂肪的堆积。

"饿肚子"的正确姿势

虽说禁食 14 小时看似简单,可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细节需要留意。首先,"禁食"绝非意味着对任何食物一概拒之门外,完全不摄入。它有着特定的范畴与规则,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般绝对。禁食时,适度饮用清水,能维系身体的水分均衡。如此,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运转,避免因缺水带来不良影响。其次,禁食结束后的进食也至关重要。应选择营养丰富、低热量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避免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避免错误的"饿法"

虽然禁食有助于改善脂肪肝,但并非所有的"饿法"都有效。部分人或许会采用极端节食之法去减轻体重,然而此举常会引发营养不良,进而使脂肪肝症状愈发严重。节食会致使机体蛋白质匮乏,难以生成充足的载脂蛋白,以致无法有效地将肝脏内的脂肪运出。此外,长时间只吃素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或高热量性脂肪肝。因此,在进行禁食时,一定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走入误区。

而一项研究发现,适当的"饿肚子",一天中做到14个小时禁食,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有效改善脂肪肝问题,这就是饥饿法则。

研究对象要求在白天保持规律进食,热量摄入控制在1500-1800大卡之间,而在下午5点后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前不进食,只喝水,保持14个小时空腹,坚持4周时间,发现研究对象的脂肪肝指数得到了下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也得到了提升。

内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