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柳白】"中国首个亿吨级页岩油油田诞生""渤海亿吨级油田+1""首次探获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亿吨油田"……

向地球深部进军,向蔚蓝深海拓荒,中国始终将能源安全视为"国之大者",以一系列技术突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国家安全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底气。

彭博社在11月4日发表的长篇报道中也注意到,面对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能源供应风险,中国自首轮中美贸易冲突以来便投入巨资,通过技术升级等途径推动国内产量回升。自那以后,中国原油年产量增长了13%,天然气产量增长了逾50%。今年产量增长均有望创下历史新高,相当于为全球供应总量新增了接近印度尼西亚规模的石油产量,和接近阿尔及利亚规模的天然气产量。

2024年8月7日,海南,我国发现的世界首个超深水大型超浅气田。 视觉中国

"中国处于更有利的局面"

报道提到,在中方看来,国内油气生产对能源安全至关重要,中国官员们正全力以赴确保万无一失。

在距离天津港约20公里的渤海海域,一片碧绿色的海面上矗立着一座庞大的金属建筑--曹妃甸11-1油田 CEPJ。这处平台是曹妃甸油气田的核心设施,更是中国斥资数十亿美元、力求摆脱对竞争对手依赖的标志性工程。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试图降低身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和最大能源进口国所带来的风险。但这种雄心在最近几年愈发迫切、规模空前,既因地缘政治紧张,也因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将贸易武器化的政策。上月,美国还将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列入黑名单,给中国炼油厂造成冲击。

自2019年起,中国的能源巨头们共投入4680亿美元用于钻探与勘探,比此前六年增长近四分之一,使中石油成为同期全球开支最大的石油公司,超越了沙特阿美等巨头。随着中国强化"自力更生"战略,投资步伐在未来几年几乎不会放缓。

"过去几年,全球都经历了能源紧缺。"中国油气一名高管上周在会议上表示,"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LNG)就像自来水与瓶装水。自来水更便宜、更可靠、物流更简单。因此我们推动国内生产。"

这却成了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巨头的隐痛。长期以来,从埃克森美孚到英国石油公司,这些跨国企业都习惯将中国视为化石燃料需求的发动机。过去十年,中国贡献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六成以上。

以壳牌为例,这家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供应商之一正在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新供应项目,预计到2040年全球LNG需求将增长60%,主要动力仍来自中国。壳牌首席执行官瓦埃尔·萨万6月曾表示,天然气未来可占中国能源结构的20%,目前仅为个位数。

"我们相信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沙特阿美拉斯塔努拉炼厂副总裁哈桑·阿利亚米上月在业界会议上说,"目前中国的能源需求或许趋于稳定,但到2027年及以后,需求必将回升。"

然而,过去的趋势已不再能准确预测未来。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能源需求增长随之放缓,而国内油气产量却在不断提升。

今年,中国能源市场已出现其他能源的竞争态势。伯恩斯坦研究预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国内天然气产量将超过需求增速;届时,中国还可能增加从俄罗斯的管道气进口,从而进一步削弱对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兴趣。

尽管如此,全球能源企业仍在押注出口。仅今年1月至10月,全球已批准近1000亿立方米新LNG出口产能,是历史上第二高的年度规模。伍德麦肯兹公司预计,仅美国本十年在新建LNG出口设施上的投资就将达1000亿美元。

8月14日,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一阶段)现场。 视觉中国

特朗普曾宣称,中国将在贸易休战协议中购买更多美国产能,甚至可能投资阿拉斯加项目。但正如农业等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并非没有其他选择。

"中国国内产量上升、需求趋稳,有助于抵消特朗普政府寻求能源主导地位的努力,也为中国提供了缓冲空间。"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埃丽卡·唐斯说,"他们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甚至比特朗普第一次任期更有利的局面。"

眼下,中国仍然消耗远多于其产出,这一格局短期内难改。但如今中国在全球原油产量中排名第七,超过多个欧佩克成员国;在天然气领域位列第四。

这一影响力体现了中国主要油气企业的发展演变。报道称,本世纪以来,这些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成熟度都实现了大幅提升。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已在产量、炼油和石油贸易领域成长为巨头,与雪佛龙、壳牌等国际竞争对手并驾齐驱。过去十年,中石油的年油气产量增长了近四分之一,达到18亿桶油当量。

"中国主要油气企业的产量超出了预期目标,这不仅让市场感到意外,也让他们自己感到惊喜,"牛津能源研究所中国研究主任米哈尔·梅丹说,"这让中国获得了一种掌控感,尤其是在石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挑起贸易冲突后,中国就加大了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2024年,中国油气总产量首次超4亿吨油当量。其中,原油产量达2.13亿吨,接近历史峰值,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连续八年增产百亿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原油产量上升近13%,天然气产量增长超50%。

今年,两者产量均有望创下历史新高,预计相当于为全球供应总量新增了接近印度尼西亚规模的石油产量,和接近阿尔及利亚规模的天然气产量。

虽然中方尚未公布未来具体的产量目标,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预计"十五五"规划仍将把油气上游开发列为重点任务,持续强化能源自主可控能力。

"能源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报道注意到,中国对油气安全的重视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从中苏关系变化中汲取了教训:不能过度依赖他国。大庆油田就是自力更生的象征,其发展汇聚了全国的技术与设备资源。

这种意识在十年前再次被唤醒。那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动价格战打压美国页岩油,导致国际油价暴跌,中国被波及,一度陷入老旧油田成本高昂的困境。

这种局面不久后改变了。

2018年,在与美国贸易冲突最激烈的时期,中方决心"不惜代价"提升国内油气勘探产量,要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比如,中国开发的碳捕集工程将使胜利油田未来15年额外增产300万吨原油。中石化还计划通过页岩气开采维持油田每年2400万吨的产量。

这一切得益于近年来的大规模投入。中国三大油气企业当时制定了直至2025年的油气开发行动计划。中石油在2019年将资本支出提高了16%,达到420亿美元;同年,中海油和中石化的支出增幅均超过20%。相比之下,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和英国石油公司在那一年的支出总和仅增长了5%多一点。

3月18日,东营市渤海湾区域,中石化胜利油田部署两部钻机加足马力进行石油钻探施工。 视觉中国

报道认为,后来俄乌冲突等事件证明,中方的战略是正确的。

如今,中国的目标不再只是维持老油田,而是进军页岩开采和煤制油、煤制气项目。

最大的突破出现在海上。2018年底至2024年间,中海油国内产量(全部来自海上)增长了60%。其中渤海油田群表现最为突出,如今已超过陆上油田,成为全国最大产油区。

曹妃甸11-1 CEPJ平台便是这一成就的象征。它所在的渤海区域共有60个油气田、200多座平台,日产量超过65万桶油当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平台由绿色通道、黄色栏杆、灰色管线交错构成,外观与墨西哥湾、北海的现代化平台无异。中国钻探企业长期与西方石油巨头合作,吸收并改进了技术。中海油将从发现到投产的周期从三年缩短至两年,速度超过许多国际公司。

过去五年中,中海油贡献了全国增产的三分之二,并预计至少到2027年仍将保持增长。公司计划继续开发渤海和南海新田块,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首个近万米超深海井钻探。

"2018年我与一些工人交流时,他们还不相信能实现增产目标,"能源咨询公司莱斯塔德能源油气研究副总裁林晨(音)回忆道,"但后来他们说: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即便未来中国国内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开始下降,稳定的国内产量对国家而言仍是一项优势,而中方正朝着这一方向稳步推进。

"中国正越来越重视自力更生,无论是技术、能源,还是其他各个领域,"哥伦比亚大学的唐斯表示,"能源安全仍是头等大事。"

"稳油增气"形势进一步巩固

正如这篇文章所描述的那样,近年来中国油气勘探实现跨越式发展。一系列技术突破助力产量稳步提升,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筑起坚实屏障。

"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首台渗透率测井原型机、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等"深地利器",高效助力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水平井优快钻完井、体积压裂、立体开发等技术持续进步,支撑非常规油气快速建产;三元复合驱、二氧化碳混相驱等提高采收率技术,有力促进东部老油田持续稳产。

"深海一号""海葵一号""海基系列"等"大国重器"大幅提升我国深水油气工程建设能力。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报告2025》数据显示,2019至2024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累计投资达2.24万亿元,年均投资约3740亿元,较2018年增加48%。

特别是探明储量持续增长。2019至2024年,全国年均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分别是2018年的1.4倍、1.5倍,形成新的储量增长高峰期。

产量当量也创历史新高。2024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达4.09亿吨,连续8年保持千万吨级快速增长势头,"稳油增气"发展形势进一步巩固。

仅今年以来,中国油气勘探领域就捷报频传。

3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这是今年1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内首个《页岩层系石油储量估算规范》后,第一批获得认定的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标志着中国首个亿吨级页岩油油田诞生。

国家能源局曾表示,中国页岩油资源丰富,是推动国内原油增产稳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全方位加大页岩油上产规模,推动页岩革命,对立足国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2024年,中国页岩油产量突破600万吨,同比增长30%以上。期内,中国石化页岩油年产量为70.5万吨,同比上产30.8万吨。中国石化计划"十五五"末页岩油产量达200万吨。

同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我国在南海东部海域勘探发现惠州19-6亿吨级油田。这是我国首次探获海上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大型整装油田,展示出我国近海深层-超深层领域油气勘探潜力。

5月初,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番禺11-12平台在南海东部海域成功投产,这是中国首次应用无人平台远程开发海上稠油油田,其在台风生产模式、远程复产、复杂原油处理等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进一步提升中国海洋油气装备设计建造标准化、智能化水平。

8月7日,中国海油宣布,在海南东南海域发现的陵水36-1气田新增探明储量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评审备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为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

中国海油总地质师徐长贵表示,陵水36-1气田勘探取得成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自主建立的中国特色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体系,气田储量的落实也补上了"南海万亿大气区"建设版图的最后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