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加制裁后,立陶宛新总理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想要与中方和好如初,但是只字不提取缔"台代表处"。

据波罗的海通讯社报道称,日前立陶宛新总理鲁吉涅内发表涉华最新表态,她承诺将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方回应立陶宛政府恢复两国关系的提议。

然而,对于造成中立外交关系降级的核心问题,鲁吉涅内却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拒绝对前政府批准设立的所谓"台代表处"进行关门处理,倒打一耙要求中方率先拿出诚意,先一步改善双边关系,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给了她这么大的脸,让她产生了这种盲目自信。

中方的立场就摆在这里,我们对修复中立关系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条件是立陶宛必须纠正错误,回到一中原则的正确轨道上来,像鲁吉涅内这种把外交当成"过家家"的态度,就注定了她只会一事无成踢到铁板。

实话说,如今立陶宛的这一处境,倒是与44年前的一件往事颇为相似。

1981年荷兰政府不顾中方反对和警告,执意与台当局签署了潜艇出售协议,刚一开始荷兰还喜滋滋的认为,凭借自身在高端制造业的优势,再加上有美西方的隐形支持,中方最后定会做出妥协。

随后现实给了它狠狠一击,中方随即宣布将中荷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同时中断双边部分经贸合作,荷兰原先的"惯性优越感"彻底没了。

更加糟糕的是,这个时候没人给荷兰撑腰了,荷兰被迫独自吞下了得罪中国的苦果。

负责潜艇制造的荷兰RSV船厂,原本幻想着通过这笔订单打开亚洲市场从而起死回生,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很快破产倒闭了。

另外,荷兰此举也导致与中国之间的一些潜在合作项目就此搁浅,同时失去了中国市场。

直到3年后荷兰政府承诺不再批准对台军售,中荷关系才逐步恢复正常,经贸合作也逐步回暖,算下来为此付出了整整三年的代价。

再来看2021年的立陶宛,走的路几乎跟荷兰一模一样,都是在涉台问题上严重开倒车,致使与中方的关系大倒退,付出了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惨痛代价。

更加讽刺的是,有荷兰的前车之鉴摆在这里,立陶宛还是重蹈覆辙,最终把中国得罪了,美国说好的支持也变了卦。

而两届立陶宛总理都把恢复中立关系挂在嘴上,根本原因还是自残了3年多后撑不下去了,如今的立陶宛混得不是一般的惨,中国把订单撤走,欧盟嘴上声援立陶宛,结果欧洲企业纷纷避之不及,就在上个月中方还出手制裁了两家立陶宛银行,这让其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加上中国实力影响力的提升,立陶宛比当初的荷兰还要更惨一些,它根本找不到除了中国之外的替代市场弥补损失,只能在那里躺着不停的放血。

鲁吉涅内上台后,把中立和解列为头等优先,本质上就是被国内经济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了,立陶宛这个烂摊子给谁都不要,只有她这个愣头青接了,结果还认不清形势。

若是立陶宛继续回避"取缔台代表处"这个核心前提,就算再多次的对华求和,都只会被中方打进冷宫"已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