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内,中美在三个地点谈完,一位贵宾将带着特朗普的口信直飞北京。
中美之间维持着"斗而不破"的状态,典型的表现在于,一边在事关各自核心利益的领域展开竞争,一边在可以合作的领域继续合作。这种博弈形式,可能会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中美贸易战告一段落,两国正在由激烈的斗争状态,转向适当的合作状态,因此双方接触和沟通的频率会明显增加。
先是中国驻美大使馆官网发布消息称,7月9日,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华盛顿的美国商务部,会见了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两人就中美经贸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其次,在7月10日,中方高层和我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分别在北京会见了美国前财长保尔森,中方高层在会见中重申了中美交往的三原则,即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愿意在此基础上,与美方加强合作,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然后就是7月11日,王毅外长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与鲁比奥举行的首次会见。会谈中,双方达成了加强包括外交渠道在内的各领域沟通对话,在管控分歧的同时,探索扩大各层级合作领域的共识。
72小时内,中美不同层级的官员,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点完成会谈。中美政府间如此密集的接触,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并不多见,中美关系似乎正在快步走上缓和的正确道路上。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也很好理解。中美贸易战让特朗普彻底认清了中方的真实实力,既然无法在经贸上击垮中国,军事上也没有对华开战的底气,科技战暂时难分胜负,美方不如先改善对华关系,然后再从长计议。中方则原本就没想着主动跟美方进行恶斗,美方决定暂时"缓口气",中方没有意愿去穷追猛打。
三场谈完之后,还有一位美国贵宾将乘专机直飞北京,他此行预计将带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口信,得到中方高层的破格接见。
这位美国贵宾是非常熟悉的面孔--美国科技巨头英伟达的创始人兼CEO黄仁勋。黄仁勋在启程访华前,到白宫与特朗普进行了会面,两人谈了什么,内容没有公开,预计两人就芯片出口管制事宜进行了讨论,而黄仁勋很有可能肩负传递特朗普口信的任务,来华后向中方高层传话,如果不是传递特朗普的相关立场,他没有必要赶在访华前去白宫一趟。
黄仁勋方面正在与中方沟通,看是否能破格得到中方高层的接见,目前他的访华行程安排正在协商中。有消息称,他在与特朗普完成会面后便立即启程开启对中国的访问,也有说法表示,黄仁勋将在下周访华,计划出席7月16日起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
身为芯片巨头英伟达的掌舵者,黄仁勋深知美国实施对华芯片限制措施的危害,他一直企图在美国政府的芯片禁令和中国广阔的市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所以他既要与特朗普政府保持顺畅沟通,又要继续坚持深耕中国市场的战略,频繁访华彰显自身立场,有了他作为中美科技往来的"介质",总体而言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尽管不知道他此次访华,所带的特朗普的口信是什么,传递了什么风向,但在特朗普计划访华的背景下,应该会带来对中美关系发展,利大于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