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号,面对美国加征对等关税的贸易霸权行径,中国迅速做出强有力反制。
中国宣布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这一税率与美国对中国宣布的所谓"对等关税"税率相同。
同时,中国将一些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还宣布对包括稀土等在内的一些工业原材料实行出口管制。
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清晰表明中国对美国贸易霸权加征关税的行为不再沉默,而是给予坚决回击。
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加征关税,还对外放话,谁敢反制就可能面临更高关税,致使部分国家选择妥协、谈判或私下秘密协商。
于是有人质疑,中国为何要"当出头鸟",此时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击美国是否合适?
回顾历史便可知晓答案。2024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达5200多亿,从美国进口商品1600多亿,进出口并不对等,与美国协商看似对中国有利。
然而,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启,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里,中国积极协商并达成协议,但最终结果呢?关税依旧存在。事实证明,单纯依靠协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问题。
所以,此次中国释放的明确信号就是有力反击,直击美国短板,让美国切实感受到疼痛。
打贸易战必然要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不可或缺。若美国毫无痛感,特朗普政府怎会让步?一味妥协以求减免关税并不现实,唯有反击才能让美国正视问题。
所以,中国此次反击打得漂亮、打得必要,向特朗普政府清晰传达了态度,毕竟只有通过"打",后续的谈判才更具成效。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范围极广、力度极大,对全球经济破坏力超乎想象。
如今各国都面临共同困境,处于同一战壕。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中国有能力与众多国家携手,探寻有效应对特朗普关税冲击的办法。
特朗普蛮横且力度空前地对中国加征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国经济转型。中国经济发展至今,许多变革都是在外部压力下实现的。
此次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水平接近70%,在如此高关税下,中国产品输美获利愈发艰难,外贸利润微薄。即便人民币贬值、双方分担成本、降低价格,不少领域对美贸易已无利可图,这促使中国不得不另寻出路,而扩大内需便是关键方向。
一直以来,中国强调将内需置于战略性地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主要依靠创新和内需。
在创新层面,美国推行科技脱钩;在内需层面,中国存在短板,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去年总额接近50万亿,但规模不到美国的一半,人均消费仅为美国的1/10。
若人均消费能提升至美国的1/5,中国对美国出口的5000多亿美金的影响便能轻松化解。
所以,这是倒逼中国启动真正消费战略的绝佳时机,为中国经济转型带来了机遇。
必须清醒认识到,仍有不少人认为美国构建的自由贸易体系及全球化会持续,实则不然,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和全球化已然成为过去式。
如今,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的中国,面临着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构建新全球贸易体系的重任,这对中国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
所以,不必畏惧,中国应坚定行动,通过反击让美国知痛,积极启动内需,团结国际力量,重新构建贸易体系。
当下,主动权已逐渐掌握在中国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