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日本的的一则声明让中日网友集体破防。
在声明中,日本正式宣布,将于6月28日归还中国"国宝",引发中日网友热议,更是让不少日本人直呼泪奔。
国宝返乡
5月23日,日本和歌山县"冒险世界"动物园宣布,四只旅居日本的大熊猫将于6月28日返回中国。
此次归还的四只熊猫中,分别是24岁的"良浜"和它的三个孩子。
8岁的"结浜"、6岁的"彩浜"和4岁的"枫浜"。
它们都是日本动物园里长大的"熊猫二代",无数日本猫迷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消息传出,日本社交平台瞬间被"熊猫回忆杀"刷屏,纷纷表达不舍。
评论区瞬间被720P老视频刷屏,那些"彩浜"打滚、"枫浜"爬树的模糊画面,突然成了全民泪点。
但很快,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点归还熊猫?
按照协议,中日大熊猫合作保护项目原本8月才到期,提前两个月送回,是否意味着某种"紧急调整"?
答案其实更偏向科学考量。
6月的日本尚未进入酷暑,气温适宜长途运输,尤其对24岁高龄的"良浜"来说,高温会增加飞行风险。
而专机运输并非简单"装箱起飞",需全程监测心率、呼吸、肠胃状态,任何颠簸都可能影响熊猫健康。
但科学解释之外,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因素:成本。
园方此前透露,大熊猫的年均养护费用是普通动物的数十倍,包括每日空运新鲜竹子、专职兽医团队等。
在缺乏新合作协议的情况下,继续饲养既不经济,也不符合国际动物保护惯例。
那么,这次归还是否意味着日本将彻底告别大熊猫时代?答案或许藏在东京上野动物园的最后两只熊猫身上……
30年传奇
提到日本的大熊猫,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东京上野动物园。
但鲜少有人知道,和歌山的"冒险世界"才是真正的"隐形冠军",它是中国境外大熊猫繁育成功率最高的机构之一。
自1994年合作以来,这里共繁育了17只大熊猫,包括传奇"熊猫爸爸"永明。
它在31岁回国前共生下17个后代,这一成绩甚至超越了部分中国本土基地,其人工授精数据被全球奉为范本。
你相信吗?中国如今普及的"行为诱导繁育法",早期数据竟来自和歌山的观察笔记。
日方不仅提供饲养环境,还长期与中方科研团队合作,积累了大量人工繁殖、行为干预的关键数据。
30年间,冒险世界向中方共享12000页生理数据,包括发情期激素曲线、幼崽成活率因素。
但日本冒险世界动物园这样的成果并非偶然。
园方曾公开一组数字:每年仅竹子的空运费用就高达数亿日元,且必须全程冷链保持12℃恒温,农残检测比日本食品标准还严。
更不用说24小时轮班的兽医、营养师,甚至专设的"熊猫心理观察员"。
如此高投入的机构,为何日本最终选择了提前放手呢?答案或许在于熊猫外交的"新规则"……
熊猫外交
宣布归还的当天,日本推特热搜第一是#谢谢良浜一家#。
有家长晒出孩子第一次看"枫浜"爬树的模糊视频,有摄影师整理十年跟拍合集。
甚至有小学生在信里写:"彩浜陪我长大,现在换我送它回家。"
这些并不是日本人的表演,而是真情实感。
大熊猫在日本的角色早已超越"动物园明星",成为国民记忆的载体。
2023年"永明"回国时,数百人自发在机场守候,有人举着"谢谢你当我们的熊猫爸爸"的标语。
这种自发行为,连日本媒体都感叹:"很少见到民众对动物有如此深厚的共情。"
但有趣的是,这种情感并未转化为对中国的负面情绪。
相反,许多网友留言:"希望它们在中国过得更好。"
这种"理性告别"背后,或许与日本社会对熊猫科研价值的认知有关。
那么,当最后的熊猫也离开,日本会如何填补这份空缺?
目前,上野动物园的"晓晓"和"蕾蕾"仍是焦点,但未来是否会有新熊猫赴日,仍是未知数……
仅剩两只熊猫
截至2025年6月,日本境内的大熊猫将仅剩东京上野动物园的"晓晓"和"蕾蕾"。
这对双胞胎出生于2021年,曾因人气过旺导致预约系统瘫痪。
但一个关键问题悬而未决:中国会继续向日本派遣新熊猫吗?
日媒多次追问,中方回应始终是"正在商讨"。
这种谨慎态度与近年国际熊猫合作趋势有关,大熊猫出国早从"国礼"变为"科研合作"。
每只旅外熊猫都有明确协议:日方需共享数据,中方主导繁育计划。
2024年,中国与卡塔尔的新协议明确要求对方建立"熊猫气候适应实验室",而日本尚未公开类似的科研升级计划。
另一个变量则是成本。
随着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提高,熊猫饲养门槛逐年上升。
日本若想延续合作,可能需像丹麦那样,专建仿野生竹林场馆(造价约1.5亿美元)。可这对地方动物园而言几乎是天文数字。
写在最后
公告发布一周,和歌山门票预订量暴涨,很多日本网友想着在离开前多看看这个宝贝。
日本网友镜头里的"彩浜"还在打滚,四川基地的饲养员已备好它最爱的竹笋。
6月28日的专机将载"良浜"们飞向四川,但三十年情缘从未落幕。
"良浜"将在故乡安享晚年,幼崽延续繁育使命,而和歌山的科研经验,已成中日生态合作的隐形桥梁。
或许真正的"归还"从不是结束,当熊猫让两国共同守护三十年,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柔,才是最珍贵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