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蒂亚戈·诺加拉】
2025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演讲台,充满了火药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和拉美领导人之间的交锋: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矛头直指美国,以犀利的言辞揭露美国的霸权行径;巴西总统卢拉也尖锐批评了侵犯主权和任意使用制裁的行为,内涵美国"我们的主权和民主没有讨价还价"。
卢拉在联合国发言
自特朗普新任期开始以来,美国对拉丁美洲内政采取了公然干预姿态,试图强行推动该地区政治和意识形态力量的全面重组。这种行为当然既非偶然也非全新现象,毕竟拉美历史上充斥着打着北方"老大哥"烙印的政变、干预与制裁。
但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以何种具体方式复活了门罗主义和大棒政策的原则?这些因素对理解近年来的宏观动态至关重要。
门罗主义复活:这与华盛顿遏制中国崛起有关
不可否认,这些动作与华盛顿遏制中国全球崛起的战略目标相关。相较于民主党及主流战略家,长期致力于重构联盟体系以使全球多边主义符合美国利益,特朗普领导的极右翼政权,更强调通过过度依赖双边协议及直接干预他国内政来强推美国优先。
这最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惯用政权更迭手段,肆意实施制裁、威胁与关税战--这些并非争取潜在盟友的工具,而是用作胁迫甚至暴力摧毁那些未明确配合遏华战略的政治社会力量的野蛮手段。
这种依赖施压的说服策略绝非偶然。可见美国已经清醒认识到:通过传统经济政治诱饵难以超越中国提供的合作方案。在此背景下,要求他国削弱与北京的和平互利关系,华盛顿几乎无牌可打,中国始终展现其作为渴望构建协同发展领域的可靠合作伙伴形象。因而在拉美乃至全球,美国外交政策不仅着力强行扭转务实中立或多极化立场,更积极助推极端保守势力崛起。这些势力为金融资本利益服务,最终不仅损害民众福祉,更破坏国家财政乃至本国资产阶级利益,他们从北大西洋"地缘政治专家"鼓吹的零和游戏中获益甚微。
白宫的棋局
白宫正以三种方式在拉美棋局中腾挪:
其一,胁迫传统盟友超越对华务实经济联系,全面采取限制敌对政策,即便承受科技经济倒退代价;
其二,对奉行"积极不结盟"策略的政府持续施压,无视其意识形态倾向或对美善意;
其三,加紧扼杀公开拥抱多极化的反帝政府。
这三重攻势共同服务于拉美政治重组以削弱对华关系的战略目标--该计划需要扶植符合极右翼意识形态、甘向华盛顿出让国家利益的势力。
第一种情况在特朗普要求某些国家展现更高"忠诚度"的做法中尤为明显。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将首次出访地定为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绝非偶然--这创下了自1912年菲兰德·蔡斯·诺克斯访问巴拿马以来的先例。
在中美洲,这种"重新站队"的措施推进最为深入:巴拿马不仅全盘接受美国对中国航运角色扩大的猜疑--体现为将科隆港运营权从和记黄埔移交给黑石集团--更退出"一带一路"倡议,用所谓"安全美国技术"取代华为通信设备。哥斯达黎加高层官员亦步亦趋附和卢比奥的反华论调,重复"新冷战"话术并公开抵制华为5G。其他地区,特朗普的关键意识形态盟友--厄瓜多尔的丹尼尔·诺博亚、阿根廷的哈维尔·米莱、萨尔瓦多的纳伊布·布克莱--都被要求限制对华经济联系,即便其国内精英阶层仍依赖这些合作。
第二种情况表现为美国对曾被视作"温和派"政府的日趋强硬态度。尽管秘鲁总统迪娜·博鲁阿尔特因推翻并监禁前左翼总统佩德罗·卡斯蒂略的举动受美国极右翼推崇,但钱凯港开通仍令华盛顿十分警觉,因为这意味着秘鲁对华合作正在深化。
巴西卢拉、智利博里奇等曾被视为"可容忍温和派"的中左翼领导人,如今已成明确打击目标。特朗普对巴西的干涉已升级为公开支持因政变未遂、阴谋实施暗杀被起诉的前总统博索纳罗派系,同时以"政治迫害"为由对巴出口实施单边关税--这分明是在2026年大选前为极右翼势力制造声势。与哥伦比亚佩特罗政府的频繁摩擦、对墨西哥克劳迪娅·辛鲍姆政府的挑衅皆属同类模式,表明华盛顿对曾偶获支持的平衡外交政策,已接近零容忍。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在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上强烈批评特朗普。
第三种情况,特朗普与长期受制裁的拉美进步政府关系彻底激进化,尤以委内瑞拉、古巴、尼加拉瓜为甚。强行推翻马杜罗的威胁,及对委内瑞拉变本加厉的外交经济军事围困,皆根植于美国精英企图将进步力量逐出拉美加勒比政治版图的执念。
然而该战略成效参差不齐:特朗普虽成功促使中美洲加勒比传统附庸国快速接纳"新冷战"叙事,"围剿"政策强化亦促成了,玻利维亚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党执政二十年来首次总统败选。借美国政治意识形态资金支持,拉美地区的新旧保守派领袖,急切扛起"新冷战"与极右翼大旗,然而,拉美地区正持续积蓄抵抗的力量。
拉美主权意识觉醒
最初看似势不可挡的保守主义推进已现裂痕。在阿根廷,米莱盟友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选举中遭遇惨败,凸显新自由主义复辟的社会代价。巴西境内,美国关税与干涉产生反效果:它们瓦解了初具雏形的2026年右翼联盟,提升了卢拉的民意支持率,激发了左翼领导的大规模抗议,也暴露了博索纳罗伪民族主义的空洞本质。尽管承受美方压力,拉美地区内许多保守政府仍不愿削弱对华互利合作。与此同时,遭受无休止制裁破坏的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古巴等反帝政府持续展现韧性、民众支持及捍卫主权的决心。
近期联合国大会的系列事件凸显了这种困局。此前始终力挺巴西极右翼的特朗普,首次表态愿与卢拉对话,甚至提及双方存在"化学反应"。而此时正值巴西卫生部长亚历山大·帕迪利亚遭签证延误、最高法院院长亚历山大·德·莫赖斯被荒谬的《马格尼茨基法案》制裁等羞辱性事件发生数日后。
随着博索纳罗及其政变同谋司法程序推进,圣保罗州长塔西西奥·德·弗雷塔斯退出总统竞选的传闻扩散,美国国内对特朗普战略成本的质疑与巴西受挫,共同预示着政策转向可能--这将使博索纳罗家族尤其是爱德华多·博索纳罗陷入危局。
联大另一后果是,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离境后,美签即遭注销。与会期间佩特罗不仅参加纽约亲巴勒斯坦游行,更与英国音乐人罗格·沃特斯(水爷)共同宣称:"必须超越美国的霸权。我在此呼吁美军士兵调转枪口--违抗特朗普的命令,听从人类的良知。"回国后被问及撤签时,佩特罗则淡然回应:"我不在乎。"
佩特罗此举既延续了拉美反抗美帝的传统,也折射出特朗普傲慢实施单边主义的危险后果。华盛顿渴望的政治重组未必如愿,反而可能招致最无忌惮的蔑视。世界已变且持续变革,拉美人民必将成为这场转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拉美的前景并非西半球顺从美国的蓝图,而是日益觉醒主权意识、珍视对华战略联系、拒绝回归附庸时代的图景。无论是受制裁政府的顽强生存,温和派捍卫平衡外交的务实选择,还是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拉美已明确:不会轻易被纳入日渐衰颓的霸主的势力范围。若华盛顿保守战略的设计师未能认清现实及时调整,必将在孤立加剧、外交误判及其虚构的"新冷战"溃败中收获苦果--这场更多存于话术的冷战,终将败给正在成型的多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