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退出《中导条约》限制:欧洲安全格局迎来"核震荡"

俄罗斯外交部宣布"不再受《中导条约》约束",并可能重启中短程导弹部署,这一决定标志着美俄战略博弈进入新阶段。

普京的"掀桌子"行动绝非冲动,而是对北约东扩及美国全球导弹部署的长期不满的集中爆发。

俄罗斯为何此时"破局"?

北约"导弹围堵"已成现实:美国近年通过"堤丰"系统在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的部署,以及北约东翼(如波兰、罗马尼亚)的军事建设,已形成对俄威慑网络。俄方认为,这直接威胁其核心领土安全。

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俄军在战场占据优势,但西方援乌武器(如远程导弹)屡次打击俄本土,促使俄需通过战略威慑压制北约进一步介入。

梅德韦杰夫的"预言"成真:俄高层此前多次警告"若北约继续挑衅,俄将采取对等反制",此次退出条约限制是兑现强硬承诺,向西方释放"红线"信号。

欧洲将首当其冲

"导弹冷战"恐重现:若俄在加里宁格勒或白俄部署中导(如"伊斯坎德尔"升级版),其射程可覆盖德国、波兰等北约前线国家,欧洲安全架构将被迫重构。

北约的分裂风险:东欧国家可能要求美国增派导弹防御系统,而法德等国会担忧局势升级,内部分歧加剧。

美国的"双标"与战略意图

2019年美方毁约在先: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迅速研发并测试陆基中导,俄方此次行动可视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亚太版中导"针对中国:美国在亚洲的导弹部署(如关岛、菲律宾)明显剑指中国,俄方此次表态也隐含对华"战略联动"信号,中俄或

协调应对美国导弹威胁。

全球核军控体系再受冲击

《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前景黯淡:美俄唯一剩余的军控条约将于2026年到期,此次中导危机可能加速核竞赛,世界重回"无规则博弈"时代。

核误判风险上升:若俄北约在中导部署上陷入"行动-反应"循环(如俄在白俄部署导弹→北约在波兰增装反导系统),偶发冲突可能升级为战略对抗。

结论:普京的"极限施压"与战略反击

俄罗斯此次行动并非单纯报复,而是以攻为守:通过展示战略威慑力,迫使北约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同时争取与美谈判的筹码。

然而,北约若继续"以压促变",欧洲恐成为大国博弈的"核火药桶"。

下一步的关键,在于美国是否愿意与俄重回谈判桌--否则,梅德韦杰夫所说的"好戏在后头",可能是一场谁都不愿看到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