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这次对华表态,真的是让不少人大为意外,作为欧盟最典型的对华鹰派,冯德莱恩的态度本来一直很硬,似乎总是跟随美国步伐,处处给中国"上眼药"。但这回她居然开口说:"欧盟有空间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甚至还认为中欧协议能够解冻,双方必须扩大贸易和投资。

听起来,这位以"强硬"著称的欧洲大佬,竟然变得"温柔"了,甚至比德国的"蹦床妹"还灵活。冯德莱恩此番转变不禁让人一脑门子问号:为何突然变得这么"软"?

乍一看,冯德莱恩的表态像是突然"变脸",让人觉得她似乎要放弃之前的鹰派立场,转向更加友好的姿态。但如果深入琢磨一下会发现,她的"软"其实更像是根据形势做出的务实调整。毕竟,冯德莱恩的立场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根植于欧洲的整体利益,尤其是如何在中美俩大国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冯德莱恩的"软化",并不代表她突然变成了"亲华派"。她的态度调整,实际上是受到了一些实际压力的影响。要知道,欧洲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尤其是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下,欧盟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与美国发生冲突,经济损失可能会更加严重。因此,欧盟不得不寻找其他市场作为支撑,而中国就是最具潜力的经济伙伴之一。

春节期间,特朗普无差别的高关税政策直接冲击了法国、德国等欧盟大国的汽车和工业品出口。而这些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非常强烈。冯德莱恩此时的表态,其实是试图平衡国内的压力,同时避免让欧盟在特朗普的关税战中陷入被动。

所以,冯德莱恩这次的"软化",其实背后并不是她对中国的态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她根据当前的局势"被迫低头"。面对美国愈发强硬的政策,冯德莱恩不得不重新考虑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并在经济合作上释放出一定的善意。毕竟,欧盟也不能全然依赖美国,尤其是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必须找到平衡。

这时,冯德莱恩的表态,显然是在为欧洲的经济"保驾护航",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了她不得不正视的合作伙伴。

冯德莱恩的表态一出来,中方这边也迅速对中欧关系作出了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发表了251字的官方表态,看似很正式、很长,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其中的潜台词其实只有六个字--"听其言,观其行"。

在这里,林剑的这番话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显然是在警告欧盟,别光说不做,言辞的变化虽然有时能传递信号,但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第二层意思则是,中方希望看到的是欧盟在合作中展现出更多实际的建设性,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好话"。

中方并没有因为冯德莱恩说的那些"友好"的话就立马改变立场,反而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看你说的和做的,究竟有没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中国并不买冯德莱恩的"嘴巴"上的软话,而是要观察欧盟是否真的能在实际行动上兑现对中国的承诺。

比如,冯德莱恩提到的"扩大中欧贸易和投资关系",那这就需要通过具体的协议、措施来支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讨论层面。中方对于是否继续合作,显然更关心的是欧盟的实际举动,比如是否会真正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的重启,是否会放宽对中国企业的市场准入等等。

所以,冯德莱恩的"示好"背后,不仅是欧洲利益的考虑,也代表了一个大国在国际博弈中的权衡。而中国的回应,潜台词就是在说:"你说得对,但得做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