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棋界,王天一曾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堪称传奇般的存在。他绰号 "外星人",自 2014 年起,连续十年稳坐中国象棋棋手等级分全国第一的宝座,2023 年更是将等级分提升至 2800 分的历史新高,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象棋第一人"。荣誉等身的他,夺冠次数多得令人咋舌,全国个人赛冠军拿了 4 次,世界冠军(世锦赛和世界智力运动会)斩获 5 次,象甲射手王荣誉拥有 7 次,顶级杯赛冠军(碧桂园杯、茅山杯、上海杯、鹏城杯)收入囊中 8 次,还夺得 1 次世界棋王赛冠军,奖金累计超一千多万,可谓是棋坛霸主,风光无限。

然而,谁能料到,2023 年 4 月前后一段录音的曝光,让王天一的形象轰然崩塌。这段在网络上疯传的录音,来自象棋特级大师王跃飞与郝继超的通话,内容涉及买棋、卖棋、软件作弊、操纵等级分等诸多黑幕,王天一的名字在其中频频出现。录音门事件瞬间在象棋界掀起惊涛骇浪,也让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了比赛背后可能隐藏的利益勾结。

"录音门" 背后的惊人真相

2023 年 4 月前后,那段掀起轩然大波的录音在网络上悄然流出。录音的主角是王跃飞与郝继超,两人都是象棋界响当当的特级大师。在长达 12 分钟的对话里,充斥着令人咋舌的内容,买棋、卖棋、软件作弊、操纵等级分等敏感词汇频繁出现,而王天一的名字更是被多次提及,仿佛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舆论。

从录音中可以拼凑出这样一些关键信息:王跃飞在对话中表现得极为主动,脏话连篇,全然没有人们印象中职业棋手的文雅,倒像是个混迹市井的掮客。他以老大哥的姿态,与郝继超商讨着买卖棋的 "生意",言语间透露出这绝非他们的首次合作,甚至还暗示与其他棋手也有类似交易。郝继超虽多是被动应答,但也没有拒绝之意,两人围绕着价格、场次、操作方式等谈得火热。

其中,涉及王天一的部分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有片段暗示王天一通过王跃飞向郝继超 "买棋",目的是为了在等级分竞争中占据优势。要知道,王天一当时已是等级分排名第一的棋手,却仍要对排名第八的郝继超 "下手",这背后正是象棋等级分制度与商业利益深度捆绑的 "恶果"。等级分越高,赢棋加分越少,输棋扣分越多,而商业赞助、棋手身价又都与等级分紧密挂钩,这就使得 "花钱买赢" 成了一些棋手眼中的 "捷径"。

等级分 -- 利益博弈的核心

象棋等级分,这一看似简单的数字,实则是象棋界利益博弈的核心。它由中国象棋协会负责统计,每半年公布一次排名。纳入等级分计算的比赛,有着严格要求,需满足三分之二选手有等级分、至少有两名国家级裁判执法、得到象棋协会批准等条件。其计算方式遵循埃洛公式,综合考虑棋手所遇对手的平均等级分、本人等级分、预期得分率等因素,最终得出等级分的变动值。

以王天一为例,他作为等级分长期排名第一的棋手,面对等级分较低的对手时,赢棋加分极少。比如在某次比赛中,战胜排名靠后的棋手可能仅加几分,而一旦战平或意外落败,扣分却多达十几分甚至更多。这是因为等级分制度设计之初,是为了更精准地反映棋手实力,激励强者挑战更强对手。但在商业利益深度介入的当下,却成了 "甜蜜的负担"。

商业价值与等级分紧密捆绑,使得等级分成了棋手的 "身价标签"。高等级分棋手在商业代言、赛事邀请、转会等方面都拥有巨大优势。赞助商更倾向于投资等级分高、知名度大的棋手,一场商业赛事,等级分靠前的棋手出场费可能是数万元,而普通棋手仅有几千元。同时,各象棋俱乐部在引进棋手时,等级分也是首要考量因素,直接决定了棋手的薪资待遇与签约条件。如此一来,为了保住或提升等级分,进而获取更高商业利益,一些棋手便打起了 "歪主意","花钱买赢" 自然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赛事商业化下的暗流涌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传统文化的强势复兴以及网络直播的异军突起,象棋项目的市场化进程犹如搭上了高速列车,一路飞驰向前。关注象棋运动的受众群体日益壮大,这一热潮如同滚雪球般,带动了全国各级各类象棋比赛呈现出几何式的爆发增长。赛事的火爆,自然吸引了众多赞助商纷至沓来,比赛的奖金也随之水涨船高,棋手们的待遇相较于往昔,有了质的飞跃。

在这看似一片繁荣的景象之下,却暗流涌动,隐藏着诸多隐患。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象棋大师才溢,曾长期在象棋职业比赛的赛场上拼搏,对其中的门道了如指掌。据他透露,对于那些短期内背负着沉重成绩压力的棋手而言,每一场比赛都像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战役。他们或是需要完成所在队严苛的合同指标,或是怀揣着来年征战国际赛场、提升个人身价的梦想,当自身实力在残酷的竞争面前显得捉襟见肘,难以确保达成既定目标时,内心的天平便开始倾斜,在关键场次 "花钱买赢" 的念头就可能如野草般滋生。

而从卖棋一方的角度来看,在那些非关键场次,或者当他们经过一番精打细算,发现卖棋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可能面临的风险时,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道德与职业操守的防线便极易被冲破,从而铤而走险,沦为破坏比赛公平的帮凶。商业赛场上,不同棋手的对局费有着天壤之别。知名棋手背后若有雄厚赞助商撑腰,赢一盘棋的收入可能高达 2 万块,而普通大师若是赞助商实力平平,赢一盘或许仅有 4000 块。这种悬殊的差距,让对局费低的棋手对金钱愈发渴望,而对局费高的棋手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高收入,维持排名、提升等级分便成了他们的 "刚需",于是,买卖棋的交易便有了滋生的温床。

监管缺失:纵容违规的温床

象棋协会在此次 "录音门" 事件中暴露出的监管不力问题,着实令人堪忧。对于棋手私下交易的监管,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困难重重。赛事期间,棋手们的交流往往较为私密,协会难以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这就为买卖棋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就像 "录音门" 中的王跃飞与郝继超,他们在通话中肆无忌惮地商讨买棋事宜,而协会在事发前竟毫无察觉。

赛事监督的执行不力同样是一大硬伤。部分裁判可能存在专业素养不足的情况,在比赛中难以精准识别软件作弊、默契棋等违规行为。有些裁判即便有所察觉,也可能因人情世故或畏惧权势,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赛事组织过程中的一些漏洞,如赛程安排不合理、赛场管理松散等,也为违规行为创造了条件。

行业自律方面,更是差强人意。棋手群体缺乏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一些人轻易地抛弃了职业操守。协会虽然有相关纪律准则,但违规成本过低,相较于可能获得的巨额利益,那点处罚简直微不足道,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这就导致一些棋手心存侥幸,视规则如无物,肆意践踏公平竞赛的底线,长此以往,象棋界的风气怎能不坏?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象棋协会当务之急是亡羊补牢,全面完善规章制度。一方面,要细化比赛监督流程,引入高科技手段,如在赛场配备高清摄像头、信号屏蔽器、电子棋盘等,对比赛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监控,精准识别软件作弊、默契棋等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棋手的违法违纪成本,一旦查实,不仅要给予终身禁赛、撤销等级称号等严厉处罚,还要将违规棋手列入行业黑名单,禁止其从事与象棋相关的商业活动。

同时,加强棋手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协会应定期组织棋手开展职业道德培训,邀请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棋手、体育道德专家进行授课,通过讲述棋坛前辈的诚信故事、剖析违规案例等方式,让棋手们深刻认识到公平竞赛的重要性。此外,树立正面榜样,对坚守道德底线、成绩优异的棋手进行表彰奖励,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让诚信与荣誉成为棋手们追求的目标,重塑棋坛信心,还象棋一片净土。

棋迷心声:呼唤纯粹棋风

"录音门" 事件曝光后,棋迷们在社交媒体、论坛上炸开了锅,愤怒、失望、谴责之情溢于言表。一位资深棋迷在象棋论坛上痛心疾首地写道:"王天一曾是我心中的偶像,他的每一盘棋我都反复研究,可如今这'买赢'的丑闻,让我觉得自己多年的喜爱像个笑话,这是对象棋运动的亵渎!" 还有棋迷在微博上呼吁:"象棋是咱们的国粹,承载着千年智慧,绝不能让金钱和利益毁了它,还棋坛一片净土吧!"

在比赛现场,也能真切感受到棋迷们的失落。以往,棋迷们为棋手的妙招欢呼,为精彩对弈鼓掌,眼神中满是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可如今,不少棋迷带着怀疑的目光观赛,每当出现争议局面,便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那股纯粹的热情似乎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棋迷,是象棋运动发展的根基。他们购买门票、观看直播、收藏棋具,用行动支持着象棋。没有他们的热爱,象棋赛事无人问津,商业赞助也会随之远去。他们渴望的,不过是在棋盘上看到智慧的较量、公平的对决,而非被利益操控的 "假把式"。他们的心声,值得整个象棋界深思,只有重拾棋迷的信任,象棋才能重回正轨,继续散发独特魅力。

斩断利益链,还棋坛一片净土

"录音门" 事件的爆发,让象棋界遭受重创,棋手的公信力崩塌,棋迷热情受挫,赞助商望而却步,赛事发展受阻,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犹如一场噩梦,笼罩着曾经生机勃勃的象棋世界。

然而,危机亦是转机。此次事件为象棋界敲响了警钟,让隐藏在暗处的污垢暴露无遗。中国象棋协会等相关部门如今已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全力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管力度,严惩违规行为。棋手们也在反思中逐渐觉醒,重拾对公平竞赛的坚守,将诚信视为职业生涯的生命线。广大棋迷仍满怀热忱,期盼着象棋界能驱散阴霾,重回正轨。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象棋界定能斩断利益的枷锁,重拾公平与公正。让象棋这颗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明珠,重新绽放纯净光芒,继续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为后人留下一片纯粹的智慧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