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印巴双方刚刚签署停火协议,特朗普的"和平奖杯"还没捂热,前线又传炮火声。双方各执一词,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

那么,谁在说真话?谁又在撒谎?还是说,有第三方从中作梗?让印巴两国蒙在鼓里、稀里糊涂卷入冲突?

与其在真假难辨的信息中瞎猜,不如跳出迷局,从历史的视野出发,也许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本文仅为个人主观分析,并无确凿证据,大家就当听个故事好了。部分历史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经本人交叉验证。

假旗行动:第三次中东战争

说到"假旗行动",我们不妨从1967年的"六日战争"聊起。这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仅打了6天便以以色列大胜告终,但真正的故事,其实从几个月前就开始酝酿。

摩西·达扬

1967年2月,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达扬秘密筹划了一场"耕田版"的假旗行动。地点选在戈兰高地--一块由联合国划定的缓冲区,理论上,任何国家都不得驻军、不得挑衅。但摩西·达扬偏偏就要在此处制造事端。

他派出一辆经过改装的"装甲拖拉机"--把坦克底盘改成"装甲拖拉机",驶入缓冲区"犁地"。大家猜,用"装甲拖拉机"犁地,也就是"杀猪用牛刀",目的是啥?就是要让叙利亚误以为有武装进驻,明摆着是来挑衅的。以色列的意图非常明显:等对方开第一枪,一旦叙利亚开火,就有借口发动反击。

实际上,以色列空军早就待命备战。这整套剧本--从"耕田"到"被攻击",再到"合法反击"--早在三个月前就已获总理签字通过,1967年6月,战争如剧本般展开,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老年的摩西达扬

在摩西·达扬的自传《story of my life》中,他亲口承认,这场冲突就是蓄意挑衅。而在1976年接受以色列记者拉米·塔尔采访时,他更坦白表示:"与叙利亚的边境冲突中,大约有80%是我们主动挑起的。"

这可是他亲口"爆料"的--历史多次显示,以色列在"挑动局势"方面,向来不乏热情,甚至可谓经验丰富、套路成熟。当然,这么干,必然有着巨大的利益,商人嘛,无利不起早,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

谁会在印巴之间发动假旗行动?

让我们从1976年回到今天,若说这场印巴冲突背后真有"导演",我第一时间会想到以色列。

无人机

原因一:发战争财

以色列不仅是印度的"战略伙伴",还是印度最大无人机供应商。作为国际上久负盛名的生意人,如果我是以色列,我会第一时间就会想:

"既然我已经把单品做到印度市场份额第一,何不顺势而为,把优势扩大到全品类呢?"

所以,这场仗打得越深入,以色列军火的出口生意自然做得越大。

孟买

原因二:拉拢印度

印度有14亿人口,是极具潜力的单一新兴市场。它这次输的越彻底,就越会向以色列和美国靠拢。

首先,中国公开表态支持巴基斯坦,中式装备横扫战场,加上"豪哥哥"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让印度颜面尽失,印度自然会更加敌视中国。而这种趋势,恰好符合美、以的战略需要。

此外,印度这次用上法、美、以、俄、印拼凑起来的的"万国牌"装备,本来打算耀武扬威一番,结果,反被小小巴基斯坦揍得鼻青脸肿,国际声誉受挫、边境节节败退,可谓"双失青年"。

这时候,假如有"人"伸出援手,跟印度说:

"嘿朋友,看你输成这样,我不帮你,谁还帮你呀?你买我的装备,扩充实力,再让我们的跨国财团在印度投资建厂,不但拉动经济,还能保住你的地位。"

这一出"雪中送炭"、"江湖救急",估计换着谁,都得感动的泪眼朦胧。

原因三:搅乱中国边境,拖慢发展

在中国周边制造冲突,一直是某些势力的"经典手法"。从美以战略角度看,这次的时机可谓不可多得。

聊到这,肯定又有人会说:"你把所有事都赖到美国头上?世界上掉下来一根毛,你都说是他们的?"

那不如我们再看一段历史:

【北部湾事件】--美国的"经典套路"

1964年,美军"马多克斯号"等多艘战舰在北越沿海"荡来荡去",这就像一个凶神恶煞在你家门口晃来晃去。你说,他图啥?

果然,8月4日,美国突然声称:"我们被北越鱼雷艇袭击了!"

根据维基百科记载:连美军舰长都不知道有没有敌人,就直接开火还击,还报告说"击沉两艘、击伤两艘"。

第二天,美军数百架战机轰炸越北,越战正式升级。

而北越方面一直否认这次冲突,直到1995年,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与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会面时,还拍着胸口说:"这事真不是我们干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当老实人被冤枉,之后几十年都活在"自证清白"的痛苦中。

1971年6月,前美国国防分析师、海军陆战队军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向《纽约时报》披露了7000页的五角大楼机密文件,明确指出:这事是美国虚构的。

除了北部湾事件,该文件还涉及美国如何用类似手法对老挝、柬埔寨进行干预。

维基百科说:"大量真相震惊社会"。

说句实话,美国这国家两百多岁了,不干这些才叫奇怪。你不了解它,那只能说你太单纯了。

那会不会是巴基斯坦自导自演?

当然,我也尝试分析过这样的可能:

第一,如果是巴方自导,想制造印度侵略假象,博取同情、争取中东支持?

这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和印度长期指控巴方"训练激进组织",就算不是巴方干的,也会算到他们头上。不仅得不到好处,还给人留下把柄。

第二,如果是想激化边境冲突,拖慢印度发展?

拜托,双方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印度血条一万,巴基斯坦才一千,双方各扣五百,你说谁更受伤?

第三,借机转移国内矛盾?

巴基斯坦的权力核心在三军情报局,地位稳如泰山,根本不需要靠战争转移注意力。
反而是莫迪这边,本届选情紧张、经济滞涨,更有动机孤注一掷。

所以,如果说巴基斯坦策划"假旗行动",无论是逻辑上、理据上,都跑不通,理由过于牵强。

谁更有可能?

如果这次冲突背后真有"假旗行动"的话,按照获得利益来排序,第三方势力>印度>巴基斯坦。

别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边境冲突,真相,往往比表面复杂100倍,不信?我们再看一组数据:

鼎鼎大名的CIA,有2万至2.5万人,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的地面站点。

2023年,美国情报开支高达943亿美元--注意,这只是"情报"部分,军费是另算的,单是军费开支一年超过万亿美元。

请问,如此巨额的投入,他们在做慈善?地球人都知道,不是。

那么,回报多少才算合理?

地球就这么大,七成是海洋,减掉南北极大陆、美洲大陆、中国大陆这些不可能发生战争的地方……真正"可操作"的区域,还剩多少?况且,余下的区域,也不是经常会发生冲突,甚至,不会发生冲突。

我的言下之意就是:机会难得,他们必须充分把握每一次"机遇";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

否则,对不起那过万亿的年度预算。

所以,大家认为,谁,更有可能是印巴冲突之间的"假旗"?这就留给阁下自己琢磨了。